蚕丝无力烛成灰,鹦母频呼首懒回。
峡雨难拘龙变化,空花深累蝶追陪。
珠膏翠釜煎阴海,玉面丹炉避劫雷。
薄命文姬谁赎取,不如青冢镇崔嵬。
蚕丝无力烛成灰,鹦母频呼首懒回。
峡雨难拘龙变化,空花深累蝶追陪。
珠膏翠釜煎阴海,玉面丹炉避劫雷。
薄命文姬谁赎取,不如青冢镇崔嵬。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以及对命运的无奈与感慨。首句“蚕丝无力烛成灰”以蚕丝和蜡烛的比喻,象征生命的短暂与脆弱,暗示生命的消逝如同烛光的熄灭,无力挽回。接着,“鹦母频呼首懒回”通过鹦鹉的频繁呼唤与慵懒回应,隐喻了生命中难以抗拒的宿命感,即使呼唤也难以改变现状。
“峡雨难拘龙变化,空花深累蝶追陪”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风雨中的龙难以被束缚,象征着命运的不可预测;而空中的花朵吸引蝴蝶追逐,却无法真正留住,暗喻了生命中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
“珠膏翠釜煎阴海,玉面丹炉避劫雷”则将视角转向更深层次的生命体验。珠膏与翠釜、玉面与丹炉,分别代表了物质与精神的追求,而“煎阴海”与“避劫雷”则暗示了在追求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逃避。
最后,“薄命文姬谁赎取,不如青冢镇崔嵬”以历史人物蔡文姬为例,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感慨。蔡文姬一生多舛,最终葬于青冢,成为后世哀悼的对象。诗人在此处提出疑问,谁能够为她赎取薄命?不如让她的墓冢成为永恒的纪念,镇守在崇山峻岭之间。这不仅是对蔡文姬个人命运的同情,也是对所有遭受不幸者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历史的描绘,展现了对生命脆弱、无常以及命运不公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顿消缘虑。觉梦蝶劳生,鹑居蓬户。
饭蚁醯鸡,尘衫风帽,赢得百年虚度。
利如断霞残照,名若落花飞絮。岂坚固。
似风中秉烛,枝头垂露。谁悟。独归去。
收拾水云,高卧曹溪路。
竹外流泉,篱边丛菊,妆点野棠闲趣。
五柳槛前吟醉,一笑人间今古。欲分付。
叹烟波渺渺,知音何处。
江头送客雪初晴,木叶脱尽山空明。
天高地迥著行客,昂昂野鹤相似清。
晓空霜唳三两声,扶木枝上阳乌惊。
岂无枯蚓若残粒,宁肯俛首鸡鹜争。
伊人伊人此为客,不是伊人招不得。
固有比邻不往来,那能万里相追逐。
泸涪江上初戒舟,荆江夏簟赤壁秋。
长江镜滑无纤滓,致君肝鬲尔许侔。
竟成何事客先发,赢得满头桩岁月。
丈夫身在复何忧,莫作无相见期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