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傍山陵,常对蓟门风雨;
光争日月,又看吏部文章。
死傍山陵,常对蓟门风雨;
光争日月,又看吏部文章。
此挽联以沉稳之笔描绘了吴可读先生的生平与成就。上联“死傍山陵,常对蓟门风雨”以山陵为背景,形象地展现了吴先生逝世后长眠之地的自然环境,山陵象征着永恒与静穆,而“常对蓟门风雨”则暗示了他一生经历的风霜与挑战,以及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
下联“光争日月,又看吏部文章”则高度赞扬了吴先生的才华与影响力。这里的“光争日月”比喻其思想、成就如同日月般璀璨夺目,照亮了历史的长河。而“吏部文章”则指向了他在官场或学术领域的杰出贡献,表明他的作品和理念深受推崇,如同吏部所发布的文告一般,具有深远的影响。
整体而言,这副挽联通过对比的手法,既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也彰显了其卓越的个人品质与不朽的功绩,是对吴可读先生一生辉煌成就的极佳颂扬。
湖边老屋墙压篱,饥鸦啄雪枝上啼。
湖中葑田产菰米,菖蒲花开照湖水。
蒺藜老翁呼不起,曾入东宫教皇子。
文雅风流俱扫地,瓦砖掷人老兵醉。
后园小坊近市廛,借人樗蒲无税钱,君归故里何所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