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在关西春暮夜,还同江外已清明。
三更独立看花月,惟欠子规啼一声。
客在关西春暮夜,还同江外已清明。
三更独立看花月,惟欠子规啼一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夜的宁静与孤寂,诗人在关西(古指长安以西地区)的一个暮春之夜独自一人站在那里,感受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清明。三更时分,即夜晚的最后时刻,通常是最为静谧的时刻,诗人独立于花月之间,似乎在等待着某种声音,只缺少了子规(即杜鹃鸟)的啼叫声,这也许是诗人内心渴望自然界的声音,以打破这夜晚的寂静。
从艺术表现上看,这首诗运用了鲜明的对比,如“春暮夜”与“江外已清明”的对比,以及“独立看花月”与“惟欠子规啼一声”的对比。这样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独处时的孤寂情怀。
同时,诗中的意境也非常迷人。“三更独立看花月”这句不仅描绘出了诗人的孤独,更通过“花月”的静谧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沉醉。至于“惟欠子规啼一声”,则是诗人内心渴望声音的体现,这声音不仅能打破夜晚的寂静,也能满足诗人对于生灵共鸣的向往。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春暮夜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孤独情怀和内心世界,以及他与自然界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
城西楼上月,复是雪晴时。
寒夜共来望,思乡独下迟。
幽光落水堑,净色在霜枝。
明日千里去,此中还别离。
羸病及年初,心情不自如。
多申请假牒,祗送贺官书。
幽径独行步,白头长懒梳。
更怜晴日色,渐渐暖贫居。
齐鲁西风草树秋,川原高下过东州。
道边白鹤来华表,陌上苍麟卧古丘。
九曲半应非禹迹,三山何处是仙洲。
径行俯仰成今古,却忆当年赋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