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得无心理自圆,松声草色现成禅。
石头何意硬成佛,鳌足空闻直拄天。
月被云遮光不下,水因槎碍涩难前。
一时尘刹俱空去,谁辨中间与二边。
事得无心理自圆,松声草色现成禅。
石头何意硬成佛,鳌足空闻直拄天。
月被云遮光不下,水因槎碍涩难前。
一时尘刹俱空去,谁辨中间与二边。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自然景象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及禅宗思想的独特见解。
首联“事得无心理自圆,松声草色现成禅”,以“无心理”为切入点,暗示了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松声与草色在诗人眼中即是禅的显现,体现了禅宗中“见性成佛”的理念。
颔联“石头何意硬成佛,鳌足空闻直拄天”,通过石头和鳌足的比喻,探讨了物质世界与精神追求的关系。石头虽坚硬,却并非真正的佛;鳌足虽能直立,但仅是外在的形象,真正的力量在于内在的精神追求。这里暗含了对形式主义和表面现象的批判,强调了内在精神的重要性。
颈联“月被云遮光不下,水因槎碍涩难前”,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月亮被云遮挡,无法放出光芒;水流因树干(槎)阻碍而难以前进。这两句形象地表达了事物发展受阻的情况,同时也隐喻了人生的困境和挑战,提醒人们要勇于面对困难,不畏艰难。
尾联“一时尘刹俱空去,谁辨中间与二边”,总结了前文的思考,指出一切事物都是瞬息万变、虚幻不实的,如同尘埃和刹(刹那)一样,最终都会归于空无。在这里,诗人提出了“中道”的概念,即不偏不倚,超越了对立的两极,达到了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这一观点与佛教中的中观学派相契合,强调了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寻找真理和智慧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和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禅宗思想的独到理解。
故人十载别,千里萍水逢。
示我骇浪歌,尚带兢惕容。
琴书付湘水,孑然遗孤踪。
独留《旌孝录》,完本在袖中。
此录庸而奇,述德纪恩隆。
当年感帝梦,精诚格苍穹。
仗兹涉波涛,岂徒信与忠。
潜蛟若为泣,冯夷戢其雄。
闻昔欧阳子,泷冈表碑崇。
淋漓元气湿,幽壑起蛰龙。
今古此至性,境殊理则同。
矧以孝承孝,冥冥一气通。
君从洞庭来,云梦应吞胸。
临渊毋惧辱,湘灵鉴微衷。
一卷存手泽,回澜障川东。
显扬前望远,慎勿嗟途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