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山居·其七》
《山居·其七》全文
明 / 释弘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事得无心理自圆,松声草色现成禅。

石头何意硬成佛,鳌足空闻直拄天。

月被云遮光不下,水因槎碍涩难前。

一时尘刹俱空去,谁辨中间与二边。

(0)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自然景象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及禅宗思想的独特见解。

首联“事得无心理自圆,松声草色现成禅”,以“无心理”为切入点,暗示了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松声与草色在诗人眼中即是禅的显现,体现了禅宗中“见性成佛”的理念。

颔联“石头何意硬成佛,鳌足空闻直拄天”,通过石头和鳌足的比喻,探讨了物质世界与精神追求的关系。石头虽坚硬,却并非真正的佛;鳌足虽能直立,但仅是外在的形象,真正的力量在于内在的精神追求。这里暗含了对形式主义和表面现象的批判,强调了内在精神的重要性。

颈联“月被云遮光不下,水因槎碍涩难前”,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月亮被云遮挡,无法放出光芒;水流因树干(槎)阻碍而难以前进。这两句形象地表达了事物发展受阻的情况,同时也隐喻了人生的困境和挑战,提醒人们要勇于面对困难,不畏艰难。

尾联“一时尘刹俱空去,谁辨中间与二边”,总结了前文的思考,指出一切事物都是瞬息万变、虚幻不实的,如同尘埃和刹(刹那)一样,最终都会归于空无。在这里,诗人提出了“中道”的概念,即不偏不倚,超越了对立的两极,达到了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这一观点与佛教中的中观学派相契合,强调了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寻找真理和智慧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和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禅宗思想的独到理解。

作者介绍

释弘赞
朝代:明

弘赞(一六一一—一六八六),字在犙。新会人。俗姓朱。明思宗崇祯六年(一六三三),初入肇庆鼎湖莲花洞,翌年礼栖壑于蒲涧,剃染受具。以己事未明,遂度岭而北,遍参诸方。后归鼎湖,为二代住持,号草堂和尚。著有《木人剩稿》等百馀卷。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猜你喜欢

赠邑侯冯子良大令·其二

从来能吏孰如循,熟历人情事事真。

鸟雀自然门外静,儿童最觉道旁亲。

千家遍洒无声润,四野方行有脚春。

自采芳菲勤手植,满庭嘉荫一时新。

(0)

陈情乞养纪恩二首·其一

彤廷拜表荷垂询,便觉桑榆景一新。

天语蔼然由至性,人生乐处在彝伦。

感深舜慕钦仁孝,世际尧年有寿民。

此去河清应稳渡,恩波直送五湖春。

(0)

王范九同年北上,过历下,以其先人《旌孝录》见示,并述洞庭遇风舟覆,此本获全,感赋

故人十载别,千里萍水逢。

示我骇浪歌,尚带兢惕容。

琴书付湘水,孑然遗孤踪。

独留《旌孝录》,完本在袖中。

此录庸而奇,述德纪恩隆。

当年感帝梦,精诚格苍穹。

仗兹涉波涛,岂徒信与忠。

潜蛟若为泣,冯夷戢其雄。

闻昔欧阳子,泷冈表碑崇。

淋漓元气湿,幽壑起蛰龙。

今古此至性,境殊理则同。

矧以孝承孝,冥冥一气通。

君从洞庭来,云梦应吞胸。

临渊毋惧辱,湘灵鉴微衷。

一卷存手泽,回澜障川东。

显扬前望远,慎勿嗟途穷。

(0)

和杨雪椒方伯同集爱山中丞署斋即景次韵,并呈中丞·其三

风月清谈意若何,评书读画客微酡。

船腾虹气知颠米,堂聚星光忆老坡。

且喜和衷班序鹭,不辞尽醉酒盈螺。

眼前桃柳春如海,从此赓酬韵事多。

(0)

爱山中丞招饮节署,泛舟珍珠泉,并阅所藏古名人书画·其二

银烛琼筵气正和,酒巡无数引香螺。

斜阳画帧青山暮,淡月纱厨古墨多。

醉眼有花偏占福,宦情如水不生波。

知公海岱收窗几,时取舆图手自摩。

(0)

独坐和定庵韵·其一

奇石当窗插翠屏,窗前云气昼冥冥。

江湖满地围孤梦,风雨空堂走百灵。

西子已沉吴苑沼,东方谁识汉庭星。

檐头急溜声如瀑,啼鸟多情劝我听。

(0)
诗词分类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诗人
朱彝尊 彭孙遹 萧纲 吴藻 陈邦彦 李流芳 皮日休 曹彦约 沈约 李峤 何绍基 周霆震 张舜民 倪瓒 康有为 陈寅恪 李慈铭 顾贞观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