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湖西感事》,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描绘了湖西地区在战乱中的悲惨景象,以及诗人对这一地区的深切关怀和感慨。
诗开篇即以“湖西使者子”点明地点与人物身份,使者徒步行走,拖着双靸鞋,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战乱时期人们生活的艰辛。接着,“间关冒烽火,又作湖西客”,描述了使者穿越战火,再次来到湖西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的频繁与持续。
“贼献既覆楚,杂部突袁吉”两句,通过“覆楚”、“袁吉”等典故,暗示了战乱的背景,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乱的谴责。接下来,“曩者左家军,众谓可办贼”则提到过去曾有人认为可以平定贼寇,但实际结果却大相径庭,体现了对过去决策的反思。
“偏师渡湖来,寇去兵乃入”描述了军队渡湖作战,最终击败贼寇的情景,但“贼所未残掠,靡不恣卤获”则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掠夺,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三府萧然虚,城阙盗充斥”描绘了战后湖西地区的荒凉景象,城池空虚,盗贼横行,表现了战乱对社会秩序的严重破坏。
“湖西多朝列,左右先皇侧”提到了湖西地区的政治地位,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为后文的叙述提供了背景。
“云昔豫章守,守郡有成绩”赞扬了过去豫章守的政绩,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与敬仰。“于今尚见思,不啻我邵伯”则表达了对当前治理者的期待与希望。
“微公救三府,湖西祸滋剧”指出某位官员的努力未能阻止湖西地区的灾祸,暗示了治理的艰难与复杂。
“爰自司马门,出秉江藩戟”描述了某位官员离开京城,前往湖西地区担任军事职务,承担起保卫湖西的责任。
“城经残燹馀,郊外半鸣镝”描绘了战后的废墟景象,以及郊外的紧张气氛,表现了战争的持久与激烈。
“喣育此疮夷,抚以登祍席”表达了对战后重建的渴望与努力,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市上有赢粮,钤下少虚籍”描述了战后市场与户籍的恢复情况,反映了社会秩序的逐步恢复。
“奄忽金陵陷,天王委宗袥”提到了金陵的沦陷,以及天子的无奈与放弃,进一步强调了战乱的严重性和广泛性。
“逆桓袭江城,捲甲上彭泽”描述了敌军的进攻,以及对江城的占领,表现了战局的紧迫与紧张。
“抚军弃其师,屡引所部却”提到某位将领放弃军队,多次撤退,反映了指挥决策的失误与混乱。
“江右昔多贤,顾厨而俊及”赞扬了过去的贤能之士,以及当前的杰出人才,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与期待。
“缕金绣降榜,罗拜所屯壁”描述了投降的仪式,以及对投降者的接纳,反映了战后处理战俘的策略。
“列郡知名流,驰书奔络绎”提到各地名流的响应与支持,表现了对治理者的认同与协助。
“惟先大夫,秣马厉兵革”赞扬了某位先人的准备与战斗精神,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
“义帜插江干,手草讨贼檄”描述了某位官员亲自起草讨伐贼寇的檄文,表现了对正义的坚持与行动。
“万古挟风霜,字字照肝鬲”赞扬了檄文的威力与影响力,以及其中蕴含的决心与勇气。
“天崩地终裂,闽破虔孤立”描述了战乱的严重性,以及部分地区被分割与孤立的状态。
“三年贡台骨,山寒抱白石”提到战乱导致的人员伤亡,以及自然环境的寒冷与荒凉。
“我行涉赣江,两见弦再易”描述了诗人在赣江边的行程,以及两次更换弓弦的经历,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艰辛。
“欲上川无梁,委顿卧旅室”表达了诗人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疲惫与无力感。
“昔日使臣邸,胡缨丛赤帻”描述了战前使臣居住的豪华邸宅,与战后的荒凉形成对比。
“其坚两牙旗,犹是义旗帛”赞扬了战旗的坚固与正义,表达了对抵抗侵略者的敬意。
“辕门故部曲,卖刀退锄麦”描述了战后士兵转为民农,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吞声行城市,洒涕及衢陌”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哀悼与对和平的渴望。
“遗民徒口碑,时禁几潴宅”描述了战后遗留的口头传说与被禁止的住宅,反映了历史的记忆与社会的变迁。
“凄凉看店火,呜咽梦乡国”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后凄凉景象的观察与对故乡的思念。
“明月入我床,流光射门隙”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明亮,以及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思考。
“苦瓜上盘飧,厮养同晚食”描述了战后生活条件的艰苦,以及与仆人的共餐,体现了共同面对困难的精神。
“旧人一杜凤,感旧慰行役”提到一位名叫杜凤的旧人,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旅行者的安慰。
“日闻西昌儆,阻我南征屐”描述了西昌的警报,以及诗人因之无法继续南行,表达了对局势的担忧与无奈。
“延伫望虔山,徙倚成头白”表达了诗人长时间等待与眺望虔山,最终头发变白,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对未来的期盼。
这首诗通过对湖西地区战乱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和平与正义的强烈渴望。诗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怀念、对现实的忧虑、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人性光辉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