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云林久,年深暂一归。
出山逢世乱,乞食觉人稀。
半偈初传法,中峰又掩扉。
爱憎应不染,尘俗自依依。
得道云林久,年深暂一归。
出山逢世乱,乞食觉人稀。
半偈初传法,中峰又掩扉。
爱憎应不染,尘俗自依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峒的作品,名为《送真上人还兰若》。诗中表达了对出家人的尊敬和对尘世的超然态度。
“得道云林久,年深暂一归。”这里的“得道”指的是修行有成,达到一定境界,而“云林久”则是隐喻僧侣常居之地,即寺庙。诗人表达了对僧人的敬仰,他们长期在山中修炼,最终选择回归尘世。
“出山逢世乱,乞食觉人稀。”“出山”指的是从山中出来,“世乱”则是形容现实社会的混乱与不宁。诗人通过“乞食”一词,描绘了僧侣在尘世间请求食物以维持生计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于世俗纷争的疏离感。
“半偈初传法,中峰又掩扉。”这里的“半偈”可能是指佛法的一部分,“初传法”则意味着刚开始传授教义。诗人通过“中峰又掩扉”,暗示了一种退隐山林,以避世俗之意。
“爱憎应不染,尘俗自依依。”这两句表达了出家人的清净与超脱,他们对世间的爱恨不予理会,而尘世间的人们却仍旧沉迷于世俗的情感纠葛中不能自拔。
整首诗通过对比山林与尘世,表现了诗人对于出家人生涯的理解和赞美,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某种批判。
教法西来,万天秋洗,千江月静。三乘印证。
大破群迷、悟即为贤圣。
镕金冶铁,妙相庄严,烧灯爇鼎。
慧观顿觉,圆明不灭,方寸涵宗镜。
四月正逢八日,看浴佛都人争胜。
净土莲台,握圣水濯清影。
昙花飞绕,俨悉达初生风景。
无论贤愚,何分贵贱,是法平等。愿洗涤、尽皈清净。
新秋不换,过皇姑渚畔,七襄停织。
天上一年如一日,却爱千金时刻。
珠露溶溶,银湾耿耿,不怕风涛急。
转盼重逢,笑指人间何夕。
便是薄倖灵乌,多情瑞鹊,恩怨天然别。
绡阙莫嫌良会少,月寡星孤堪惜。
世世生生,长生殿里,夫妇何曾得。
痴儿騃女,又向果筵陈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