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醉乡、无边无岸,一尊到彼殊径。
是间转海人知处,尺地不教渠剩。尊亦瘿。
问一斗消酲,一石犹难信。临风小等。
记我友醒狂,相从有意,中路恨羌永。
梅花晚,早已雪堆余鬓。此花宁复风韵。
空寒独倚天为主,天又几时曾定。今为晋。
看秦女山中,绿发垂垂顶。百年一瞬。
叹高卧北窗,闲过五十,无说答形影。
道醉乡、无边无岸,一尊到彼殊径。
是间转海人知处,尺地不教渠剩。尊亦瘿。
问一斗消酲,一石犹难信。临风小等。
记我友醒狂,相从有意,中路恨羌永。
梅花晚,早已雪堆余鬓。此花宁复风韵。
空寒独倚天为主,天又几时曾定。今为晋。
看秦女山中,绿发垂垂顶。百年一瞬。
叹高卧北窗,闲过五十,无说答形影。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刘辰翁的《摸鱼儿》之一,采用了词调来抒发深沉的情感和哲理。全篇围绕“醉”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对比和反思,探讨了生命、时间与人的关系。
首句“道醉乡、无边无岸,一尊到彼殊径。”以“醉乡”作为一个超现实的境界,表达了一种脱离世俗束缚的情感状态。这里的“一尊”指的是饮酒,而“到彼殊径”则暗示了这种状态下的自我迷失和孤独。
接着,“是间转海人知处,尺地不教渠剩。”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这里的“是间”指的是一段时间,而“转海”则象征着时间的无尽变化和广阔无边。“尺地不教渠剩”意味着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不容忽视。
“尊亦瘿。问一斗消酲,一石犹难信。”这里通过对酒量的描述,反映出诗人对生命和时间的无常感受。“尊亦瘿”可能是形容酒杯中的酒液,也可理解为诗人的内心世界。问“一斗消酲”是询问喝多少酒才能解醉,而“一石犹难信”则表达了对生命长度的不易置信。
“临风小等。”这一句简洁而富有深意,是在描述一种等待中的微妙感受。诗人可能是在等待着某种改变或启示,但这种等待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无奈。
“记我友醒狂,相从有意,中路恨羌永。”这一句表达了对朋友情谊的怀念以及对于共同经历的回忆。诗人通过“醒狂”来形容自己与朋友间的情感交流,而“相从有意”则强调了这种关系的深刻和真挚。
“梅花晚,早已雪堆余鬓。”这里借用梅花和雪堆来描绘出一种凄凉而又美丽的景象。诗人可能在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怀念,那些已经逝去的时光,如同积雪般覆盖着自己的头顶。
“此花宁复风韵。”这一句简洁而深刻,通过梅花来探讨生命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诗人似乎在询问这梅花是否还能再次飘散出那久违的香气,即便是时间流逝了,也希望保持着一份纯净的本真。
“空寒独倚天为主,天又几时曾定。”这一句则转向对宇宙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诗人在极度孤寂中观察这广袤无垠的世界,询问着天地是否有所谓的“定数”,即时间与命运的安排。
最后,“今为晋。”这一句是对历史时刻的确认和回应,是对个人生命经历在更大历史背景下的认同和放置。“看秦女山中,绿发垂垂顶。”则通过一个生动形象来描绘出时间留给个体的痕迹。诗人可能是在感慨岁月如何在人的容颜上留下印记。
整首词通过对比、反思和哲理探讨,从而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深刻而复杂的情感态度。这不仅是一次个体的内心独白,也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一种艺术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