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来千仞壑,贮此百尺流。
莫令到人境,畏引桃花舟。
何来千仞壑,贮此百尺流。
莫令到人境,畏引桃花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观而神秘的自然景象,通过“千仞壑”与“百尺流”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又流动的意境。诗人以“何来”一词开篇,引发读者对源头的探索欲望,随后用“贮此”二字点明了千仞壑中藏匿着百尺不息的水流,这种反差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暗示了自然与人类世界之间的微妙关系。
“莫令到人境,畏引桃花舟”这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诗人似乎在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将这纯净、未被世俗污染的自然景观引入尘世,以免破坏其原有的和谐与宁静。这里的“桃花舟”可能象征着某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或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传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白杨当陇间,落叶萎以黄。
君子弭高盖,中道多徬徨。
自悲妾命薄,不如凤与凰。
双栖不及年,飘摇独先翔。
君命若秋露,不能晞初阳。
妾命非春华,安得随风扬。
腃怀连理木,并蒂在高冈。
但愿同心死,不愿异域芳。
纵妾爱贱躯,为谁饰容妆。
及时整衣带,临逝结鸣珰。
慷慨就泉路,从容辞曲房。
身将蔓草萎,名与兰蕙香。
光明烛八埏,日月为披攘。
自吹箫伴去,还再住、列仙儒。
想瑶草呼龙,梅花待鹤,诗鬓慵梳。
平生爱寻先隐,冷襟怀、要与俗人疏。
可惜风骚零落,而今才到清都。漫郎曾赋石鱼湖。
流水绕阶除。剩一片涓涓,断云新柳,照影荒渠。
宫奁已销馀艳,觅彩毫、何处写黄图。
说与游人记得,羽觞泛也应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