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春来才七日,行人去去何之。
别离不惯苦相思。倩谁簪綵胜,为我把金卮。
雁后归期全未稳,吟情也比花迟。
江南消息早梅知。疏香官阁梦,冷蕊草堂诗。
屈指春来才七日,行人去去何之。
别离不惯苦相思。倩谁簪綵胜,为我把金卮。
雁后归期全未稳,吟情也比花迟。
江南消息早梅知。疏香官阁梦,冷蕊草堂诗。
这首《临江仙·人日》由清代诗人杨芳灿所作,描绘了人日(农历正月初七)的离愁别绪与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屈指春来才七日”,以“屈指”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短暂,春意初萌之际,时光仿佛在指间轻轻滑过。紧接着“行人去去何之”,则将读者带入到一个远行者的视角,他即将踏上未知的旅程,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家人的不舍。
“别离不惯苦相思”一句,直接点明了离别的痛苦与相思之苦,这种情感在远行者心中尤为强烈。接下来,“倩谁簪彩胜,为我把金卮”,通过请求他人帮助插戴彩胜(一种装饰品),并举杯饮酒的动作,展现了主人公试图借外物转移注意力,以缓解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雁后归期全未稳,吟情也比花迟”,将归期的不确定性与诗人的情感状态进行了对比。大雁南飞后,归期尚无定论,而诗人的思绪却如同迟缓的花朵,难以绽放。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也暗示了情感的细腻与复杂。
最后,“江南消息早梅知。疏香官阁梦,冷蕊草堂诗”,将思绪转向江南,那里或许有着温暖的记忆与希望。诗人梦见了江南的梅花,其淡淡的香气与寒冷中的花朵,既是对故乡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通过梦境与诗歌,诗人试图在离别与思念中寻找慰藉与寄托。
整首词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人日离别时的哀愁与对远方的思念,以及在困境中寻求心灵慰藉的努力。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