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儿御新衣,辄生暴殄忧。
自言三十年,未尝更棉裘。
风气渐趋靡,谁能防效尤?
归来诫子孙,馀福慎汝留。
须念丐食人,裸泣西风秋。
邻儿御新衣,辄生暴殄忧。
自言三十年,未尝更棉裘。
风气渐趋靡,谁能防效尤?
归来诫子孙,馀福慎汝留。
须念丐食人,裸泣西风秋。
这首诗描绘了邻家小孩对新衣的浪费,引发了诗人对于社会风气的担忧。诗中提到,小孩在三十年内未曾穿过棉衣,反映出当时可能较为贫困的生活状态。随着风气的逐渐变化,人们开始追求奢华,诗人不禁发问,谁又能阻止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呢?
诗人归家后,告诫子孙要珍惜余福,不忘那些靠乞食度日的人们,在秋风萧瑟的季节里,他们裸露着身体哭泣。这不仅是对贫困者生活境遇的同情,也是对后代的一种道德教育,提醒他们要懂得感恩,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整首诗通过一个小小的情节,反映了社会变迁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对后代传承美德的重视。诗中蕴含了深刻的社会关怀和道德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人文关怀。
老骥困盐车,四足若有绊。
莺鸠抢榆枋,控地不能远。
我本田家子,释耒事游宦。
少壮耻干请,老大谁推挽。
抚字亦徒劳,催科宁趣办。
于心傥无愧,此首何妨俛。
财由政事足,轲也岂好辩。
苟得而富贵,孰若甘贫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