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此朝宗义,孤衷每郁寥。
未能支厦屋,祇可托渔樵。
冀作云中鹤,来听海上潮。
长安难得去,不是为途遥。
念此朝宗义,孤衷每郁寥。
未能支厦屋,祇可托渔樵。
冀作云中鹤,来听海上潮。
长安难得去,不是为途遥。
这首诗名为《山间(其三)》,是清代诗人沈光文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困境的感慨。
首句“念此朝宗义,孤衷每郁寥”,诗人思考着朝宗的意义,内心时常感到孤独和压抑。这里的“朝宗”可能象征着追求理想或归宿的过程,而“孤衷”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接着,“未能支厦屋,祇可托渔樵”,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无法支撑起家庭的重担,只能像渔夫和樵夫一样过着平凡的生活。这反映了诗人对自身能力的反思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接受。
“冀作云中鹤,来听海上潮”,诗人渴望像云中的鹤一般自由自在,聆听海上的潮声,表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云鹤,寄托了对超脱世俗束缚的追求。
最后,“长安难得去,不是为途遥”,长安在这里象征着理想之地或繁华都市,诗人感叹去往长安这样的地方不容易,并非因为路途遥远,而是表达了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对改变现状的无力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荆溪清晓。
问昨夜南枝,几分春到。
一点幽芳,不待陇头音耗。
亭亭水边月下,胜人间、等闲花草。
此际风流谁似,有孄窝诗老。
向虚檐、淡然索笑。
任雪压霜欺,精神越好。
最喜庭除,下映紫兰娇小。
孤山好寻旧约,况和羹、用功宜早。
移傍玉阶深处,趁天香缭绕。
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
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
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
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
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
举扇西风,又十载、重游秋浦。
对旧日、江山错愕,鬓丝如许。
世事兴亡空感慨,男儿事业谁堪数。
被老天、开眼看人忙,成今古。
江上路,喧鼙鼓。
山中地,纷豺虎。
谩乾坤许大,著身何处。
名利等成狂梦寐,文章亦是闲言语。
赖双投、酒熟蟹螯肥,忘羁旅。
团团隄路行无极,一株一步杨柳碧。
佳人反覆看荷花,自恨鬓边簪不得。
迅影凋年,嫩晴贳暖,意行问讯春色。
不知春在谁家,闯香幔拢玉勒。
一枝竹外,似欲诉、经年相忆。
奈情多、难剪愁来,寂寞水寒烟碧。
吟正好、悲笳唤恨,酒正殢、夕阳催客。
殷勤片月飞来,更随暗香细索。
横斜瘦影,看尽未开时消息。
为春来,还怕春多,肠断夜阑霜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