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千丈峡,铁马一秋尘。
巾帼遗诸将,干戈战市人。
析骸犹可爨,三版未成湮。
只恐东南亩,明年不用春。
羚羊千丈峡,铁马一秋尘。
巾帼遗诸将,干戈战市人。
析骸犹可爨,三版未成湮。
只恐东南亩,明年不用春。
这首诗《闲居(其二)》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诗中描绘了战乱年代的残酷景象与人民生活的艰辛,同时也流露出对和平的渴望。
首联“羚羊千丈峡,铁马一秋尘”,以羚羊穿越千丈峡谷的艰难比喻战争的残酷,铁马在秋季战场上扬起的尘土象征着战争的激烈与无情。这两句开篇即营造出一幅战争背景下的凄凉画面。
颔联“巾帼遗诸将,干戈战市人”进一步深化主题,巾帼指的是女性,这里指代的是那些在战乱中失去丈夫或父亲的女性,她们成为了战争中的牺牲品。诸将和市人则代表了男性战士和普通百姓,共同承受战争带来的苦难。这一联揭示了战争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影响。
颈联“析骸犹可爨,三版未成湮”描绘了战争后遗症的惨状。析骸,意为尸体暴露于外,爨是烧火煮食的意思。即使在尸体暴露的情况下,人们仍然需要生火做饭,生活依旧继续。三版,古代筑城时用的木板,此处可能暗指战争破坏后的重建困难。未湮,未被遗忘,暗示战争的影响深远持久。
尾联“只恐东南亩,明年不用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东南亩,可能是指南方的农田,这里象征着希望与生机。明年不用春,意味着如果战争持续,来年的春天也无法带来新生与希望,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深切渴望以及对战争给未来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深刻反映了战争对社会和个人的巨大破坏,以及人们对和平的强烈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