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操古且澹,殊无悦耳声。
所以世俗人,纷纷喜秦筝。
秦筝虽悦耳,安得如琴清。
对月一再鼓,庶几姮娥听。
琴操古且澹,殊无悦耳声。
所以世俗人,纷纷喜秦筝。
秦筝虽悦耳,安得如琴清。
对月一再鼓,庶几姮娥听。
这首诗通过对比秦筝与古琴的声音特质,表达了诗人对于音乐审美的独特见解。诗中首先提到“琴操古且澹,殊无悦耳声”,意味着古琴的声音古朴淡雅,不同于那些追求悦耳效果的音乐。接着,诗人指出在世俗之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秦筝那种悦耳动听的声音,“所以世俗人,纷纷喜秦筝”。然而,诗人紧接着提出疑问:“秦筝虽悦耳,安得如琴清?”意即尽管秦筝悦耳,但能否达到古琴那般清澈纯净的境界?
最后两句“对月一再鼓,庶几姮娥听”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在月光下弹奏古琴,以期能感动月宫中的嫦娥。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于音乐艺术的高雅追求,也蕴含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美好情感的寄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不同乐器声音特质的对比,以及对理想音乐境界的追求,展现了诗人深邃的音乐审美观和浪漫主义情怀。
青楼春晚。昼寂寂、梳匀又懒。乍听得、鸦啼莺弄,惹起新愁无限。记年时、偷掷春心,花间隔雾遥相见。便角枕题诗,宝钗贳酒,共醉青苔深院。
怎忘得、回廊下,携手处、花明月满。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却谁拘管。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腰支渐小,心与杨花共远。
吏散收簿书,公馆如山居。
归来换野服,携策将焉如。
园亭极潇洒,阴森修竹下。
拂石坐终日,徙倚不知夜。
山月照我明,林风吹我清。
口诵太古文,往来池上行。
露下觉微凛,南窗归就枕。
心闲神自安,达旦得酣寝。
乱曰:懒守尔何为,日日常若斯。
为言我自尔,此乐非汝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