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五城南可垦田,势随高下接平川。
十年沃野连千里,能减东吴漕运船。
尺五城南可垦田,势随高下接平川。
十年沃野连千里,能减东吴漕运船。
这首诗描绘了元代诗人柯九思对城市南部农田景观的独特见解与赞美。"尺五城南可垦田",开篇即以“尺五”这一古代度量单位,形象地描述了城南土地的广阔与潜力,暗示这片土地适合耕作,具有开发的价值。
"势随高下接平川",进一步描绘了这片土地的地势特点,它随着地形的高低起伏,与广阔的平原相连,展现出一种自然与人工和谐共存的美丽景象。这种景象不仅美不胜收,也预示着这片土地的肥沃与丰饶。
"十年沃野连千里",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这片土地经过十年的辛勤耕耘,已经发展成为连绵千里的肥沃之地,这不仅是对土地资源的极大肯定,也是对农人辛勤劳作的颂扬。
"能减东吴漕运船",最后两句则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指出这片土地的丰收不仅满足了当地的需求,还能减少远至东吴的漕运船只数量,意味着粮食的自给自足,减少了对外部资源的依赖,体现了农业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和民生的重要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元代诗人对农业发展的深刻理解与高度赞扬,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农业生产重视的一面。
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
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
待细把、江山图画。
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马。
中有句,浩难写。诗人例入西湖社。
记风流、重来手种,绿阴成也。
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
更复道、横空清夜。
粉黛中□歌妙曲,问当年、鱼鸟无存者。
堂上燕,又长夏。
先生本舌耕,文字浩千顷。
空仓付公子,坐待发苕颖。
十年困新说,儿女争捕影。
凿垣种蒿蓬,嘉谷谁复省。
空馀南陔意,太息北堂冷。
织屦随方进,采薪教韦逞。
辛勤守一经,菽水贤五鼎。
今年闻起废,《鲁史》复光景。
公子亦改官,三就繁马颈。
归来一笑粲,素发飒垂领。
会看金花诏,汤沐奉朝请。
天公不吾欺,寿与龟鹤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