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攀来十七春,如今始见茜袍新。
须知红杏园中客,终作金銮殿里臣。
逸少家风惟笔札,玄成世业是陶钧。
他时黄阁朝元处,莫忘同年射策人。
丹桂攀来十七春,如今始见茜袍新。
须知红杏园中客,终作金銮殿里臣。
逸少家风惟笔札,玄成世业是陶钧。
他时黄阁朝元处,莫忘同年射策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徐夤的作品,名为《赠垂光同年》。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友情和科举生活的深刻体会。
"丹桂攀来十七春,如今始见茜袍新。"
这两句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丹桂(即桂花)已经连续开放了十七个春天,而诗人至此才真正领略到了朋友穿着茜色袍的风采。
"须知红杏园中客,终作金銮殿里臣。"
这里“红杏园中客”象征着科举考试中的考生,而“金銮殿里臣”则暗示了仕途生活,即通过科举成为朝廷的官员。
"逸少家风惟笔札,玄成世业是陶钧。"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家风和学术传承的自豪,以及对于道德修养和文学创作的重视。
"他时黄阁朝元处,莫忘同年射策人。"
最后两句回忆起往日在科举考试中的场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与同僚一起参加科举考试的情谊。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和友情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友情珍贵以及学术传承的深刻感悟。
万物之中,为人最贵,内存一点精微。
至灵至圣,日用有谁知。
隐显存亡顺化,方圆应、曲直投机。
从伊变,行居坐卧,动止镇相随。
焕然光透体,真人出现,别有威仪。
玉簪朱履,环佩锦缨衣。
宝盖香车凤辇,云瑛覆、窈窕真妃。
仙音奏,金童捧盏,吃得醉如泥。
玉屑琳霜,云瑛幽粹,混沌三宝持盈。
盈还而已,日月透昆明。
**圆通昊界,氤氲降、天宝华婴。
於中妙,五陵飞雪,人在水晶城。
灵瑶开古道,神风易御,孰保遐龄。
念吾流久视,玄毕终诚。
密付丹须换质,从斯致、游宴华清。
金童诏,玉辰宫里,身属少微星。
去质贪华,还淳复古,本源浊以徐清。
卑谦处厚,能弊不新成。
知足无荣无辱,彝然御、非躁非轻。
还知否,存亡得失,进退若亏盈。
如斯全可道,心中出屑,眼里抽钉。
瞳*奕羽,虚谷旷然明。
三气氤氲密降,纯阳焕、形释心凝。
归来处,风恬浪净,明月照寰瀛。
静室颐神,宁心默运,内观一点真阳。
洞虚豁朗,焕焕透明堂。
照见虚空法界,先天地、独立无双。
三光秀,圆明实相,浩劫应时长。
回头谁问己,眼前顼著,不用思量。
自然契道,物我两俱忘。
唯有清风皓月,通神化、无极之光。
升玄路,混元一*,拍塞遍诸方。
祖道无修,真常妙用,悟来表里相通。
灵光现处,照见杳冥中。
晃耀清虚浩大,无遮障、拍塞冲融。
希夷甫,从来面目,返本复归空。
真空。
明皎洁,唯然旷大,难测难穷。
一天吾道,寂湛出凡笼。
妙化方生正祖,通元首、返本归宗。
超三界,移神脱壳,物外显阳踪。
海角天涯,寻朋访友,悄无一个知音。
*争人我,财色利名侵。
闻说邪淫妄语,拼身命、一向钻寻。
真常教,余言直劝,返报怨还深。
休休宁奈也,澄清默运,摄养真心。
混元一*,升降定浮沉。
迤逦收归宝鼎,纯阳就、点铁成金。
通玄妙,群魔消散,方显鬼神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