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僻过从少,柴门尽日关。
莺声常在柳,云影不离山。
有道难言□,虽贫未厌閒。
川原烟四暝,春思有无间。
巷僻过从少,柴门尽日关。
莺声常在柳,云影不离山。
有道难言□,虽贫未厌閒。
川原烟四暝,春思有无间。
这首宋代诗人康与之所作的《僻居》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沉的乡村生活画面。首句“巷僻过从少”展现了居住环境的偏僻,人迹罕至,邻里交往不多。接着,“柴门尽日关”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宁静,柴扉常常紧闭,与世隔绝。
诗中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莺声常在柳”以莺鸟的鸣叫和垂柳相伴,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氛围,也暗示诗人内心的恬淡与自在。然而,“云影不离山”又透露出一种孤独感,山与云的相伴,仿佛象征着诗人与外界的疏离。
“有道难言□”一句,可能是诗人感慨人生哲理难以言表,或者是对某种困境的隐喻,此处的□可能代表省略或难以言说的情绪。尽管身处贫困,“虽贫未厌閒”,诗人并未因物质匮乏而感到厌倦,反而享受着这份闲适的生活。
最后两句“川原烟四暝,春思有无间”描绘了傍晚时分,平原上雾气弥漫,春意朦胧,诗人的心境也似这春思一般,时有时无,既迷茫又富有诗意。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淡泊,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玉婵娟。甚春馀雪尽,犹未跨青鸾。
疏萼无香,柔条独秀,应恨流落人间。
记曾照、黄昏淡月,渐瘦影、移上小阑干。
一点清魂,半枝空色,芳意班班。
重省嫩寒清晓,过断桥流水,问信孤山。
冰粟微销,尘衣不浣,相见还误轻攀。
未须讶、东南倦客,掩铅泪、看了又重看。
故国吴天树老,雨过风残。
渺渺林间路,萧萧物外僧。
高阴凉易入,闲貌老难增。
官事真伤锦,君恩更饮冰。
求田此山下,终欲忤陈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