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轮拥朱,不愿佩悬玉。
青山得去且归去,谋生待足何时足。
林间招提金碧开,门外过客谁能来。
桂花落尽无人问,古墙秋径生青苔。
旧山泉石故应好,菟裘不营亦可老。
此身已与三径期,未分渊明迹如扫。
何须轮拥朱,不愿佩悬玉。
青山得去且归去,谋生待足何时足。
林间招提金碧开,门外过客谁能来。
桂花落尽无人问,古墙秋径生青苔。
旧山泉石故应好,菟裘不营亦可老。
此身已与三径期,未分渊明迹如扫。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首句“何须轮拥朱,不愿佩悬玉”揭示了诗人不追求权贵生活的态度,宁愿选择朴素的生活方式。接着,“青山得去且归去”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认为只有在自然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满足。
“谋生待足何时足”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欲望的无穷,诗人意识到追求物质丰足可能永无止境。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山林中的寺庙金碧辉煌,但门外过客寥寥,反映出人与自然的疏离,以及自己被遗忘的孤独感。
“桂花落尽无人问,古墙秋径生青苔”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寂寥,即使美景无人欣赏,也透露出一种岁月无情的沧桑感。诗人感慨,“旧山泉石故应好”,表明他对故乡山水的深深眷恋,即使不需豪华住所,也能在此度过晚年。
最后两句,“此身已与三径期,未分渊明迹如扫”表达了诗人效仿陶渊明的决心,决心过上简朴而自由的生活,不再留恋尘世的纷扰。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理想追求。
田舍一犁雨,盎动江南绿。
林外鸠唤晴,了了吾意足。
平野媚烟态,春山豁新沐。
临水杏几株,破颣烂照目。
垄上春作苦,成就仓中粟。
我负穷巷居,文字愧碌碌。
箪食亦不营,何以自结束。
傥遇植杖翁,躬耕山之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