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今此暂祛烦,又向空斋独负暄。
阅世渐知滋味薄,著书犹恨语言繁。
风嘘竹牖通阳气,人掩蓬门避俗諠。
却讶藤萝附松柏,凭高袅袅正攀援。
百年今此暂祛烦,又向空斋独负暄。
阅世渐知滋味薄,著书犹恨语言繁。
风嘘竹牖通阳气,人掩蓬门避俗諠。
却讶藤萝附松柏,凭高袅袅正攀援。
这首明代石宝所作的《独坐》诗,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在空斋中静坐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联“百年今此暂祛烦,又向空斋独负暄”,开篇即点明主题,诗人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暂时摆脱了尘世的烦恼,独自一人坐在空荡的书房里享受着温暖的阳光。这里的“祛烦”与“负暄”不仅描绘了物理上的状态,也暗含了心灵上的解脱与宁静。
颔联“阅世渐知滋味薄,著书犹恨语言繁”,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随着岁月的流逝,他逐渐认识到世事的平淡无奇,即使在创作中,也常常为寻找恰当的语言表达而感到困扰。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在艺术追求中面临的挑战。
颈联“风嘘竹牖通阳气,人掩蓬门避俗諠”,转而描写自然界的景象。微风吹过竹窗,带来了温暖的阳光,而诗人则选择关闭门户,远离喧嚣的人群,寻求内心的平静。这一联通过自然与人的对比,强调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尾联“却讶藤萝附松柏,凭高袅袅正攀援”,以藤萝依附于松柏的形象,象征了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与关系。诗人惊讶于藤萝虽弱小却能攀附于强大的松柏之上,暗示了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个体虽然渺小,但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周围环境。同时,“凭高袅袅正攀援”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独立精神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情感、自然景观和社会关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人生哲思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衰杨夹高防,北风暮飕飕。
随逢长老问,会言是邗沟。
相传开凿初,民劳天为愁。
至今浊河底,时见白髑髅。
陆通梁宋郊,水漕荆吴舟。
渠成万世利,虑始难为谋。
至今南北交,此土为名州。
飞阁跨通波,张幄如云浮。
忆昨少年日,宝马珊瑚钩。
经过剧辛辈,结托金张俦。
醉月琼花观,征歌明月楼。
罗绮朝还暮,笙竽春复秋。
繁华逐逝水,一往不可留。
向来歌舞地,茫然狐兔丘。
家老无儿孙,杖棰驱羊牛。
少小心尚尔,不知今白头。
欲从乱离说,恐子增离忧。
长揖分袂去,零泪如丝流。
昔闻阳台名,今上阳台路。
我因兴古怀,驱车暂停驻。
馀基尚突兀,云雨自朝暮。
哀猿失故声,野色剩孤树。
当时襄王梦,曾与神女遇。
幽冥事莫测,万载谁能悟。
平原亘千里,巫山渺何处。
凄凉宋公子,深情见遗赋。
山川甚雄丽,积雨为磨浣。
天开秋气清,游娱共萧散。
石径接巉岩,兴到行不懒。
微霜护新晴,杲日送馀煖。
层巅蹑高寒,境胜世所罕。
苍茫四无极,自恨目力短。
危亭基藓残,麋鹿荒町疃。
居然龙虎势,城郭在平坦。
崇阿吊离宫,老木荫僧馆。
松云引徐步,兰露入清盥。
况当重九节,野菊相留款。
宾朋笑语间,文理谢雕纂。
好风袭尊俎,幽鸟哢丝管。
人生光景速,每恨乐事缓。
嘉会幸一逢,何辞累觞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