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玉天门上下标,长江至此一回潮。
青山尽向金陵出,虎踞龙蟠为本朝。
浮玉天门上下标,长江至此一回潮。
青山尽向金陵出,虎踞龙蟠为本朝。
这首诗《浮江作》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诗中描绘了长江沿岸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厚意。
首句“浮玉天门上下标”,以“浮玉”形容江面波光粼粼,如同浮动的美玉,形象地描绘了江水在阳光下闪耀的景象。“天门”则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天门意象,赋予了江面一种神秘而壮阔的氛围。上下标,暗示了江面的广阔与深远,仿佛天际与大地相连。
次句“长江至此一回潮”,点明了此处江面的特殊之处——潮水在此处回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其气势磅礴,流经之处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此句通过“一回潮”的描绘,不仅展现了长江的壮美,也暗示了诗人对这一自然奇观的赞叹之情。
第三句“青山尽向金陵出”,将视线转向了江边的山脉,指出这些山峦似乎都向着金陵(今南京)方向延伸。金陵自古以来便是文化繁荣之地,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因此这里的“金陵”不仅指地理位置,更象征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诗人通过“青山尽向金陵出”的描述,表达了对金陵及其背后历史文化的敬仰与向往。
最后一句“虎踞龙蟠为本朝”,运用了“虎踞龙蟠”的典故,形象地描绘了金陵城的地理形势,寓意其稳固而雄伟。同时,“为本朝”则进一步强调了金陵作为国家首都的重要地位,体现了诗人对金陵作为历史与文化中心的认同与自豪感。
综上所述,《浮江作》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写和历史文化的融入,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敬仰。
山市驰橇,冰坛竞屐,胡天朔雪初乾。
已霁仍严,将融又结,疏林惯写萧闲。
风裁争峻,指松柏、相期岁寒。
飘零休诉,人远天涯,树老江潭。年时苦忆长安。
云斗尖叉,吟兴遍酣。
官阁梅花,梁园宾客,梦痕一样阑珊。
暮秋千叠,拥云气、横遮乱山。
凄迷谁见,鸿爪西洲,马首蓝关。
倦枕欹愁,重衾滞梦,小楼深锁春寒。
笙歌绕院,咫尺送喧阗。
想见华筵初散,怎禁得、酒冷香残。
空剩了,深宵暗雨,淅沥洗馀欢。
愁看,佳丽地,帷灯匣剑,玉敦珠槃。
怕人事年光,一样阑珊。
慢说霓裳调好,秋坟唱、禅味同参。
疏帘外,银澜弄晓,江上数峰闲。
柳丝弄色,是还寒乍暖,轻漾花魂。
井床蘸碧,苔钱曾绣春痕。
秀骨瘦梅幽韵,掩重关、谁与书裙。
风料峭,无声著地,细沁灵根。
依稀旧时行迹,见屐齿花阴,犹印衡门。
新巢故燕,慰情聊共晨昏。
却倩溯红流水,载泛鸥、还到江村。
愁念远,归心寄与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