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戍卒去,一半多不回。
家有半菽食,身为一囊灰。
官吏按其籍,伍中斥其妻。
处处鲁人髽,家家杞妇哀。
少者任所归,老者无所携。
况当札瘥年,米粒如琼瑰。
累累作饿殍,见之心若摧。
其夫死锋刃,其室委尘埃。
其命即用矣,其赏安在哉。
岂无黔敖恩,救此穷饿骸。
谁知白屋士,念此翻欸欸。
河湟戍卒去,一半多不回。
家有半菽食,身为一囊灰。
官吏按其籍,伍中斥其妻。
处处鲁人髽,家家杞妇哀。
少者任所归,老者无所携。
况当札瘥年,米粒如琼瑰。
累累作饿殍,见之心若摧。
其夫死锋刃,其室委尘埃。
其命即用矣,其赏安在哉。
岂无黔敖恩,救此穷饿骸。
谁知白屋士,念此翻欸欸。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战争中普通百姓的苦难情景。河湟戍卒是边疆的士兵,他们去打仗却有一半不幸回不了家,留下家人在饥饿中挣扎。"家有半菽食,身为一囊灰"形象地表达了家庭的贫困和个人的悲惨命运。官吏按籍查户,对这些士兵的妻子进行责难,使得家家户户充满哀伤。
诗中还描写了老人无依无靠,年轻人则四处流浪,社会动荡不安。"累累作饿殍,见之心若摧"表现了诗人对这些悲惨情景的深切同情和痛心。此外,士兵战死沙场,妻子只能默默承受命运的打击,这种无力感让人感到绝望。
最后,诗人质疑是否有人记得那些曾经给予恩惠的人,现在却在饥饿中挣扎。"白屋士"可能是指那些有能力帮助他人的官员或富户,但他们似乎对这些贫苦之人的痛苦视而不见。这首诗通过强烈的对比和生动的细节,揭示了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社会对于受害者的冷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