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岫当轩入,寒泉到枕边。
何须更举足,只在此中眠。
睹影日中鸟,闻声梦里蝉。
萧条自岑寂,莫与懒人传。
群岫当轩入,寒泉到枕边。
何须更举足,只在此中眠。
睹影日中鸟,闻声梦里蝉。
萧条自岑寂,莫与懒人传。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诗人身处归宗山中,感受着自然界的微妙变化。首句“群岫当轩入”,以群山映入眼帘,营造出一种深远的视觉效果,仿佛山峦直接与屋宇相连,展现出山川的雄伟壮丽。接着,“寒泉到枕边”一句,将视线从宏观转至微观,泉水潺潺流入,与诗人的枕头相接,营造出一种清凉、静谧的氛围。
“何须更举足,只在此中眠”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然环境的喜爱和满足,暗示了他愿意在此地长久停留,享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生活。这种对自然的亲近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后两句“睹影日中鸟,闻声梦里蝉”,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自然与心灵的交融。诗人通过观察日中的飞鸟之影,倾听梦中蝉鸣之声,将自然界的景象与内心的感受紧密相连,表现出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宁静平和。
“萧条自岑寂,莫与懒人传”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珍惜和对世俗喧嚣的疏离。他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中独处,享受着与世隔绝的宁静,不愿与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懒人”分享这份宁静,强调了他对精神自由和内心平静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明代僧人释函是在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剔红药,雕础苔花晕深碧。
空廊暗雨,古墙落粉阴虫泣。
寒袍绽纸,冷笛遗钿,一夜玉鹅红冰积。
料小楼也被西风,打入绡窗润琴漆。寥寂。
井桐悽语,燕泥轻坠,楚簟微澜荡秋魄。
恰似吴船闻雁,梦中烟水枫桥驿。
残更倦枕,搅碎风铃,官马萧萧嘶寒枥。
又晓来断云,零落野戍,凄凉泪金狄。
清兴足。坐倚亭轩曲。晚风起处。茶烟绿。
隐隐笙歌逐。未远嚣尘,还依水槛,翛然极目。
休念想、故家乔木。都来是、梦中鹿。閒挥谭麈。
霏珠玉。驻夕景、犹嫌促。几回临别丁宁嘱。
道何时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