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中峰住,君从何处来。
莫留岩底寺,径上月边台。
浊酒团栾坐,高谈次第开。
前贤渺安在,清酹寄馀哀。
我已中峰住,君从何处来。
莫留岩底寺,径上月边台。
浊酒团栾坐,高谈次第开。
前贤渺安在,清酹寄馀哀。
这首诗描绘了两位友人相聚于山巅,饮酒畅谈的情景。诗人朱熹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美景与人文交流的和谐之美。
首联“我已中峰住,君从何处来”,诗人先自述自己已隐居于山中,然后引出友人的到来,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期待的氛围。接着,“莫留岩底寺,径上月边台”两句,既是对友人行踪的关切,也暗示了他们将前往更高处,追求更深远的对话与体验。这里,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物活动融为一体,赋予了场景以动态和情感。
“浊酒团栾坐,高谈次第开”描绘了友人们围坐一起,共享醇厚的美酒,展开了一场深入而热烈的交谈。这里的“浊酒”并非贬义,而是强调了与朋友相聚时的真挚与随意,以及对生活质朴之美的欣赏。“团栾坐”则形象地表现了友人间亲密无间的聚会状态。
尾联“前贤渺安在,清酹寄馀哀”表达了对古代智者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寄托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诗人通过这一联,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深度相连接,使得整首诗不仅局限于眼前的相聚,更延伸至对文化传承与人生价值的思考。
综观全诗,朱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山间雅集的生动画面,展现了友情、自然与文化的交融之美。诗中既有对现实生活的享受,也有对历史与哲理的深思,体现了宋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海山缥缈。算人间自有,移来蓬岛。
一粒粟中生倒景,日月光融丹灶。
玉洞分春,雪巢不夜,心寂凝虚照。
鹤溪游处,肯将琴剑同调。
休问挂树瓢空,窗前清意,赢得不除草。
只恐渔郎曾误入,翻被桃花一笑。
润色茶经,评量山水,如此闲方好。
神仙陆地,长房应未知道。
星冠懒带,鹤氅慵披,色心顿起兰房。
离了三清归去,作个新郎。
良宵自有佳景,更烧甚、清香德香。
瑶台上,便玉皇亲诏,也则寻常。
常观里、孤孤令令,争如赴鸳闱,夜夜成双。
救苦天尊,作且远离他方。
更深酒阑歌罢,殢玉人、云雨交相。
问则甚,咱门这里拜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