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宵照海东,杜鹃啼断夕阳红。
已悲穗石生荆棘,休向舂陵望郁葱。
运去中流徒击楫,愁来孤馆漫书空。
只今凝碧池头宴,谁是当年戆乐工。
烽火连宵照海东,杜鹃啼断夕阳红。
已悲穗石生荆棘,休向舂陵望郁葱。
运去中流徒击楫,愁来孤馆漫书空。
只今凝碧池头宴,谁是当年戆乐工。
这首诗描绘了烽火连天、夕阳西下、杜鹃啼鸣的凄凉景象,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首联“烽火连宵照海东,杜鹃啼断夕阳红”以烽火和杜鹃啼叫渲染出一种悲壮与哀愁的氛围,烽火象征战争的残酷,杜鹃啼叫则常被用来表达离别之苦和哀伤之情。接着,“已悲穗石生荆棘,休向舂陵望郁葱”两句,通过“穗石”和“舂陵”的变化,暗喻国家兴衰、人事更迭的无奈与悲哀。诗人感叹昔日繁华之地如今荒草丛生,昔日的郁葱不再,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深感慨。
“运去中流徒击楫,愁来孤馆漫书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内心的孤独。诗人借用“中流击楫”的典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愁来孤馆漫书空”,则表现了在孤独的旅途中,面对无尽的愁绪,只能徒劳地书写,却无法找到释放情感的出口。
最后,“只今凝碧池头宴,谁是当年戆乐工”两句,将目光转向现实,通过对比昔日的盛宴与今日的寂寥,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人事易变的感慨。凝碧池头宴,本应是欢声笑语、歌舞升平的场景,而如今却无人能续当年的乐工之乐,暗示了社会风气的衰败和人心的冷漠。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历史变迁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忧患意识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万峰深处,忆升平朝市,往来诗侣。
三十余年桑海幻,云梦阴晴难数。
古刹依然,危楼无恙,几度经风雨。
钟声隐隐,赚人多少新句。
此地野鹤蹁跹,閒云自在,何日携筇去。
寂寂蒲团空影外,一片梅花香浦。
展卷题名,凭阑话旧,小作溪山住。
留连佳境,几忘寻棹归路。
如镜平湖,菱洲深处堪归。
绿幕红栏,画船双桨轻飞。
风荷窈窕,映玉人、浅碧罗衣。
一樽花下,重重锦裹香围。素手曾携。
闲来同赏芳菲。昨夜搴帏。容光疑是还非。
鸣琴闲抚,恨朱弦已脱瑶徽。
他年重到,剩吟杨柳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