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蝉号玄叶,已动凉秋悲。
响入云俱迥,风回声故迟。
抱贞依露食,远害卜高枝。
羡尔孤清意,夷犹空暮思。
晴蝉号玄叶,已动凉秋悲。
响入云俱迥,风回声故迟。
抱贞依露食,远害卜高枝。
羡尔孤清意,夷犹空暮思。
这首诗描绘了蝉在秋天的声音,充满了深沉与哀愁的意境。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蝉在凉爽秋日中的独特声响,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和生存智慧。
首句“晴蝉号玄叶,已动凉秋悲”,以“晴”字开头,暗示天气晴朗,蝉鸣声在这样的环境下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在宣告着凉秋的到来,引发了一丝悲凉的情绪。接着,“已动凉秋悲”直接点明了主题,秋日的凉意与蝉的鸣叫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
“响入云俱迥,风回声故迟”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蝉鸣的特点。蝉声穿透云层,回荡在空中,显得格外悠长;而当风吹过时,蝉鸣似乎故意放慢了节奏,与自然界的其他声音形成对比,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抱贞依露食,远害卜高枝”则通过蝉的生活习性,表达了蝉的生存智慧。蝉选择在露水丰富的树叶上生活,远离可能的伤害,同时又能够找到高枝作为栖息之所,既体现了蝉的适应能力,也暗含了人面对困境时应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最后,“羡尔孤清意,夷犹空暮思”表达了诗人对蝉的羡慕之情。蝉在孤独中保持着清高的情操,即使在傍晚的寂静中,也能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深思。这种孤独而不失高洁的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之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蝉鸣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引导读者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启示。
一行雁影分飞骤,匆匆又催归棹。
画里看山,溪边得句,此去秋光应好。离多会少。
将怨雨愁云,做成怀抱。
小住为佳,北堂双鬓已垂老。刀环归计尚杳。
对花开姊妹,离梦频绕。
集号联珠,诗工咏絮,料理浮名须早。牵衣未了。
但泪湿罗襟,我心如捣。蓦地回头,夕阳迷古道。
绣床昼永杨花卷,金炉暗消香篆。
燕影低帘,莺声绕树,睡起绿窗人懒。沉沉深院。
乍困倚熏笼,戏拈斑管。
半响凝思,素绡闲向晚风展。
梅寒竹瘦菊淡,幽怀无著处,聊寄湘畹。
浅晕微烘,纤豪侧吮,忘把口脂痕染。风欹雨偃。
似空谷幽人,这回重见。潇洒灵韵,楚江春正晚。
大江东去,好乘风破浪,扁舟一叶。
滉漾锦帆争渡险,滚滚怒涛如雪。
香雾微茫,寒波浩渺,都助襟胸阔。
水窗闲眺,辽天大地皆彻。
犹若身在冰壶,如萍似絮,转透愁千叠。
此去乡关,知渐远、心与江流同咽。
隐现金焦,去来潮汐,掩映浮双阙。
海门一调,离怀歌向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