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东畔南屏北,忽有诗人横小楼。
杨柳已疏蒲稗晚,旋酤寻蟹洗牢愁。
苏堤东畔南屏北,忽有诗人横小楼。
杨柳已疏蒲稗晚,旋酤寻蟹洗牢愁。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韩淲在二十九日途经朴翁时所见的景象与心境。诗中以“苏堤东畔南屏北”开篇,巧妙地勾勒出地点的地理位置,苏堤与南屏山作为背景,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接着,“忽有诗人横小楼”,一句轻描淡写间,仿佛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不经意间发现一处隐秘的小楼,充满了偶然与惊喜。
“杨柳已疏蒲稗晚”这一句,通过“杨柳”与“蒲稗”的对比,展现了季节的变化与自然的更迭。杨柳的稀疏与蒲稗的茂盛,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秋景图,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转换。同时,“晚”字不仅点明了时间,也暗含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时间流逝的感慨。
“旋酤寻蟹洗牢愁”则是全诗情感的集中体现。诗人通过“旋酤”(即临时买酒)和“寻蟹”(寻找螃蟹),表达了在自然美景中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境。这里的“牢愁”既可理解为内心的忧郁或烦恼,也可视为对生活琐事的无奈与疲惫。通过与自然的亲近与互动,诗人试图在繁忙与压力中找到一丝宁静与乐趣,以此来洗涤心中的愁绪。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短暂旅程中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有对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思,体现了宋代文人寄情山水、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风貌。
出亦悲,入亦悲。
儿悲不为寒,儿悲不为饥,问之旁人那得知。
父一而已,母有前后。生我者父,夫父即母。
母死不得母葬所,苍苍之天实谁咎。
一灯荧荧,父病在床。
顾语七岁儿,他时归母葬故乡。
于何求之询渭阳,于何询之之朐阳。
朐阳十万户,一一歌钟起。
问我舅氏家,老成已谢孤子死。
借问旧乡里,呼名半人鬼。
母墓不可得,不得墓兮不可以为子。
朝出郭门望,暮出郭门望。
泪痕著树树枯死,芳草为不芳。
谁何白须一老翁,指点抔土沙堤旁。
几年寒食无酒浆,几年野火驱牛羊。
人言此事五十有馀载,今得归母葬故乡。
儿寒不愁,儿饥不愁,儿名不欲传万口,儿事不欲传千秋。
愿人寻墓墓即得,吁嗟此意无人识。
《寻墓篇为程仲南作》【清·黄景仁】出亦悲,入亦悲。儿悲不为寒,儿悲不为饥,问之旁人那得知。父一而已,母有前后。生我者父,夫父即母。母死不得母葬所,苍苍之天实谁咎。一灯荧荧,父病在床。顾语七岁儿,他时归母葬故乡。于何求之询渭阳,于何询之之朐阳。朐阳十万户,一一歌钟起。问我舅氏家,老成已谢孤子死。借问旧乡里,呼名半人鬼。母墓不可得,不得墓兮不可以为子。朝出郭门望,暮出郭门望。泪痕著树树枯死,芳草为不芳。谁何白须一老翁,指点抔土沙堤旁。几年寒食无酒浆,几年野火驱牛羊。人言此事五十有馀载,今得归母葬故乡。儿寒不愁,儿饥不愁,儿名不欲传万口,儿事不欲传千秋。愿人寻墓墓即得,吁嗟此意无人识。
https://shici.929r.com/shici/j254ZYym4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