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师老矣,想卓锡空山,更无俦侣。鬝头健举。
笑枯禅不死,半空撑柱。破了袈裟,一抹斜阳艳补。
问神悟。奈千载寂寥,铃铎无语。临水高几许。
化丈六金身,踏波而舞。废兴无数。
叹黄妃旧珑,已无寻处。绝顶春回,尚有桃花乱吐。
倩迦叶,向空中、笑而拈取。
阿师老矣,想卓锡空山,更无俦侣。鬝头健举。
笑枯禅不死,半空撑柱。破了袈裟,一抹斜阳艳补。
问神悟。奈千载寂寥,铃铎无语。临水高几许。
化丈六金身,踏波而舞。废兴无数。
叹黄妃旧珑,已无寻处。绝顶春回,尚有桃花乱吐。
倩迦叶,向空中、笑而拈取。
这首《扫花游》是清代诗人俞樾所作,描绘了一幅禅宗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画面。诗中以“阿师老矣”开篇,暗示了禅师年事已高,却依然坚守在空山之中,孤独而坚定。接着,“想卓锡空山,更无俦侣”,表达了禅师在山中修行,似乎无人能与其为伴的孤独感。
“鬝头健举,笑枯禅不死,半空撑柱”几句,生动地刻画了禅师的形象,他虽年老体衰,但精神不灭,如同在半空撑起一根柱子,支撑着自己的信念和生命。禅师以“破了袈裟,一抹斜阳艳补”自喻,袈裟象征着传统与束缚,斜阳则代表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绚烂,通过修补袈裟,展现了禅师对自我与传统的重新审视和接纳。
“问神悟。奈千载寂寥,铃铎无语”表达了对禅宗智慧的追求与对历史传承的感慨,禅师在千年之后,面对寂静的山林和无言的铃铎,仍能领悟到宇宙的真理。接下来,“临水高几许。化丈六金身,踏波而舞”描绘了禅师化身为金身,在水中舞蹈的场景,象征着禅师超越了物质与形式的束缚,达到了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废兴无数。叹黄妃旧珑,已无寻处”则反映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黄妃旧珑的消失,象征着过去的美好与辉煌已不可复得。最后,“绝顶春回,尚有桃花乱吐。倩迦叶,向空中、笑而拈取”以桃花的盛开和迦叶的微笑,寓意着生命与自然的循环不息,以及禅宗智慧的永恒价值。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禅宗与自然的深刻联系,以及对生命、历史和宇宙真理的深邃思考。
吴宫故墅,是天开图画。缥缈层云出飞榭。
隐隐楼空翠巘,水绕芜城,平畴迥,点染霜林凋谢。
越来溪上雁,声切阑干,似觅胥门怨吴霸。
属镂沈,香溪断,梦散云空,千年外、等是渔樵闲话。
但极目荒台郁苍烟,衰草里、又还夕阳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