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叶新时雨亦晴,山中少驻不妨程。
童嫌路峻频痴坐,僧喜岩幽每促行。
草荡春深无雁到,松林月上有猿声。
石屏一带三千丈,可惜题诗又不成。
木叶新时雨亦晴,山中少驻不妨程。
童嫌路峻频痴坐,僧喜岩幽每促行。
草荡春深无雁到,松林月上有猿声。
石屏一带三千丈,可惜题诗又不成。
这首宋诗《雁山》描绘了雨后初晴的山中景色,诗人赵汝回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途中的点滴感受。首句"木叶新时雨亦晴",点明了季节转换,雨后的清新气息与新生的树叶相映成趣。接着,"山中少驻不妨程"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欣赏和行程的从容,即使稍作停留也无妨。
"童嫌路峻频痴坐",通过儿童的视角,写出山路崎岖,孩子们因好奇而驻足痴望,流露出天真烂漫的童趣。"僧喜岩幽每促行"则转而描绘僧侣对于幽深岩洞的喜爱,他们匆匆前行,似乎被这宁静的环境所吸引。
"草荡春深无雁到,松林月上有猿声",进一步渲染了山中的寂静与空旷,春天的草丛深处没有雁群经过,只有松林间传来的猿鸣打破静谧,增添了神秘感。
最后,"石屏一带三千丈,可惜题诗又不成",诗人遗憾地感叹,眼前的壮丽山景虽美,却无法用诗句完全表达,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敬畏和创作灵感的缺失。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色和生动的人物描绘,展现了雁山的秀美与诗人的情感体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