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宜出泉,云何于其顶。
行云时吐英,古槐几留影。
子胥抱孤忠,不食空垂绠。
徒传艳冶迹,贻羞日月井。
山下宜出泉,云何于其顶。
行云时吐英,古槐几留影。
子胥抱孤忠,不食空垂绠。
徒传艳冶迹,贻羞日月井。
这首诗以灵岩山的吴王井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泉、云彩、古槐与历史人物伍子胥的形象,营造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自然之美。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忠诚精神的敬仰,同时也反思了历史人物的行为对后世的影响。
首句“山下宜出泉,云何于其顶”以反问的形式,引出对吴王井所在位置的独特思考,暗示了自然景观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奇妙联系。接下来,“行云时吐英,古槐几留影”描绘了云彩与古树在时间长河中的痕迹,象征着历史的流转与自然的永恒。
“子胥抱孤忠,不食空垂绠”则直接点明了伍子胥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他坚守忠诚,即使身处困境也不改初衷,形象地刻画了伍子胥的高尚品质。此处“不食空垂绠”可能暗喻伍子胥在被吴王赐死前,仍保持节操,不屈服于权势。
最后,“徒传艳冶迹,贻羞日月井”是对历史人物行为后果的一种反思,指出伍子胥虽然忠诚,但其行为也给后世留下了遗憾,甚至可能成为耻辱的象征。这种反思不仅局限于个人,也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与道德选择的主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历史人物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忠诚与历史责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与人文之间关系的探索。
且学方回痴,莫羡董公健。
谁令躯七尺,浪作青紫楦。
更摇乞怜尾,仍出吊丧面。
芗林有老仙,蚤具佛眼见。
国恩倘粗酬,已债遂焚券。
驱除竹马弃,狼藉刍狗践。
寥寥汉二傅,千岁一关楗。
竟日饮无何,更补离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