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老阳尽,蛰雷方发声。
七月连大雨,碾天三日鸣。
夜或发狂震,卧者皆起惊。
奔电晔然作,忽如烈火明。
高树大百尺,霹倒烧其根。
往往光曜中,时见怪物形。
飞雹大如指,万弩相奔倾。
椎击鸟雀群,掩地交纵横。
雷者主号令,为天之常经。
奋豫既过时,及此何匉訇。
无乃号令失,安得四时平。
春秋书震电,推之在五行。
天道傥可信,使我心不宁。
四月老阳尽,蛰雷方发声。
七月连大雨,碾天三日鸣。
夜或发狂震,卧者皆起惊。
奔电晔然作,忽如烈火明。
高树大百尺,霹倒烧其根。
往往光曜中,时见怪物形。
飞雹大如指,万弩相奔倾。
椎击鸟雀群,掩地交纵横。
雷者主号令,为天之常经。
奋豫既过时,及此何匉訇。
无乃号令失,安得四时平。
春秋书震电,推之在五行。
天道傥可信,使我心不宁。
这首宋朝郑獬的《雷震》描绘了春末夏初时节雷雨的壮观景象。首句“四月老阳尽,蛰雷方发声”展现了雷声在沉寂之后的初次响起,象征着季节的转换。接下来的诗句通过“七月连大雨,碾天三日鸣”描述了夏季雷雨的频繁和猛烈,雷声如狂,电闪雷鸣,大树甚至被劈倒。
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如“奔电晔然作,忽如烈火明”,形象地描绘了闪电的耀眼。他进一步借雷电带来的破坏力,如“高树大百尺,霹倒烧其根”和“飞雹大如指,万弩相奔倾”,展现了自然力量的威力。
诗中还蕴含哲理,“雷者主号令,为天之常经”,雷电被视为天的使者,传达着自然的规律。然而,当“奋豫既过时,及此何匉訇”,雷鸣过于频繁,诗人质疑是否天象失常,导致“无乃号令失,安得四时平”。他引用《春秋》中的记载,将雷电与五行理论联系起来,暗示天地间的秩序可能出现了问题。
最后,诗人以“天道傥可信,使我心不宁”表达对天道的忧虑,表达了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内心的不安。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雷电,寓言式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宋诗的深沉思考。
一片闲心,髑髅子、无穷生灭。
被化机搬弄,驰骤许多颠□蹶。
贩骨如山成底事,迷情似海难超越。
痛亘初、灵物被尘埋,尘沙劫。求出离,须猛烈。
寻知友,谈冰雪。下工夫磨炼,灵光明彻。
风定波澄潭底见,云开冷浸天心月。
问哑人、食餐蜜味如何,无言说。
短衣匹马清秋,惯曾射虎南山下。
西风白水,石鲸鳞甲,山川图画。
千古神州,一时胜事,宾僚儒雅。
快长堤万弩,平冈千骑,波涛卷、鱼龙夜。
落日孤城鼓角,笑归来、长围初罢。
风云惨澹,貔貅得意,旌旗閒暇。
万里天河,更须一洗,中原兵马。
看鞬櫜呜咽,咸阳道左,拜西还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