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灾幸免,下午避难周。
索断身随堕,刀挥血乱流。
思亲忘痛苦,哭姊益悲愁。
创钜殊堪累,刚逢借箸筹。
清晨灾幸免,下午避难周。
索断身随堕,刀挥血乱流。
思亲忘痛苦,哭姊益悲愁。
创钜殊堪累,刚逢借箸筹。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庚申四月十三日遭遇贼寇侵扰的惊心动魄经历。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从清晨逃过一劫,到下午不幸被贼发现,经历了索断、血流、疼痛、哭泣等一系列惨烈场景。
“清晨灾幸免”,开篇即点明了作者在清晨时分逃脱了灾难,暗示了后续的不幸遭遇。接着,“下午避难周”则预示着危险并未远离,反而在下午时分,贼寇发现了他,一场更为残酷的遭遇即将上演。
“索断身随堕,刀挥血乱流。”这两句生动描绘了作者在被贼发现后所遭受的暴力对待。绳索断裂,身体随之坠落;刀光闪烁,鲜血四处飞溅。这种极端的暴力场面,让人感受到作者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恐惧。
“思亲忘痛苦,哭姊益悲愁。”在面对生死存亡之际,作者却能暂时放下个人的痛苦,思念亲人,为姐姐的悲伤而更加哀愁。这种情感的复杂交织,既体现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也反映了在极端情境下人们情感的深度和广度。
“创钜殊堪累,刚逢借箸筹。”最后两句,作者虽然身受重伤,但并未因此而失去希望。在困境中,他依然能够保持冷静,思考对策,寻找生路。这不仅是对个人意志力的赞美,也是对在逆境中寻求生存之道的人类智慧的颂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次个人遭遇的记录,更是一幅反映社会动荡时期人民苦难生活的画卷。它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深刻揭示了战争、暴力给个体带来的深重创伤,以及在绝望中仍能展现出的人性光辉。
尝忆漱甘醴,洪涯药臼旁。
今来眇如梦,此景未曾忘。
圭组老无味,林泉路更长。
羡师从此去,当暑扣云房。
忆在同安郡,谁知是胜游。
仙山常独往,骚客自忘忧。
暂别经多难,劳生已白头。
羡君驱茜旆,兼得漱清流。
民俗常如古,风光最称秋。
短歌聊抒意,为我谢沙鸥。
桐庐江之上,山势诡莫状。
万笏列朝班,千鬟俟远望。
我舟发侵晨,白云压青嶂。
活泼走蛟龙,喷薄助波涨。
想见空洞天,才撤云母帐。
一座玉屏风,历乱总无恙。
绝顶形变更,当头或排宕。
忽忽过山头,前山又相向。
络绎不断云,心神为之王。
衣袖如铁寒,久伫讶健忘。
风劲鸟不鸣,峭壁高无傍。
有此山水奇,看云奇穷相。
深恐入富阳,胜景更莫让。
急为笔诸书,好见云山样。
雨霁新草色,对坐兴怡然。
为问元都观,游迹乱云烟。
邀客复心许,齐步夕照天。
平林花枝闹,深院莺语圆。
香车和宝马,相望时流连。
我来傍小阁,煮茗汲清泉。
洗得诗肠净,何愁俗虑牵。
四筵皆颔首,即此妙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