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杀二子,衅成双吴钩。
吴王食赏令,不识钩中愁。
临钩呼二子,飞来父心头。
百金何足报,万户当封侯。
佩双钩,比明月,为君嬖者斩、谗者刖。
制诸侯,开伯烈,千秋万岁光不灭。
吴人杀二子,衅成双吴钩。
吴王食赏令,不识钩中愁。
临钩呼二子,飞来父心头。
百金何足报,万户当封侯。
佩双钩,比明月,为君嬖者斩、谗者刖。
制诸侯,开伯烈,千秋万岁光不灭。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的《吴钩行》,以吴地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讲述吴王因两个儿子被杀而制作双钩的故事,表达了对忠诚与背叛、恩怨情仇的深刻反思。诗中的“吴人杀二子”揭示了悲剧源头,“衅成双吴钩”象征着复仇的决心和惩罚的利器。吴王的“食赏令”与“不识钩中愁”形成对比,反映出他对儿子牺牲的无知和对局势的复杂情感。
“临钩呼二子,飞来父心头”描绘出吴王内心的痛楚,他明白即使给予重赏也无法弥补失去亲人的悲痛。“百金何足报,万户当封侯”表达了他对忠诚者的极高评价,认为金钱无法衡量他们的价值,应该给予更高的荣誉。
接下来的诗句“佩双钩,比明月”,寓意着双钩的锋利如同明月,将用于惩罚那些背叛和进谗言的人。“制诸侯,开伯烈”则预示着吴王希望通过这些行动,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国家的安宁。“千秋万岁光不灭”则寄托了吴王希望家族荣耀和国家基业能够长久流传的愿望。
整体来看,《吴钩行》是一首富有历史感和情感深度的诗,通过对吴钩的咏史,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动荡,同时也寓含了对忠诚与正义的坚守。
润州城外古招提,杖策来寻日向低。
林废不堪黄鹤怨,花空惟听杜鹃啼。
香台草长迷行迹,竹院苔深漫石题。
坐对青山无一语,出门蹊路失东西。
遥遥天马山,群行出城外。
涧水东南流,禾黍资灌溉。
地幽抱神界,穴秘聚生气。
绣衣念厥祖,营为卜迁计。
谓彼谷城藏,于中犹有悔。
兹焉事改作,辛勤阅年岁。
种树皆十围,畚土非一篑。
魂气无不之,体魄永攸利。
夏官如有知,含笑于下地。
载诵思亭章,令人发深嘅。
幽人恋坟墓,搆此山泽居。
层峦代屏障,积石当阶除。
飞泉漱琼瑶,灵籁鸣笙竽。
清音度回风,颓响栖芳株。
入耳尽成曲,喈喈良不殊。
临轩睇冥鸿,坐石见游鱼。
飞潜各有适,悠然忘所如。
缅怀放鹤人,不得同交娱。
商歌满天地,如与金石俱。
富贵非吾欲,逍遥真有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