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年命幻身,临行动众动群伦。
鸣钟击鼓浑闲事,一点圆明不动真。咦!
擘破乾坤一玄牝,挐将日影挂林梢。
七十四年命幻身,临行动众动群伦。
鸣钟击鼓浑闲事,一点圆明不动真。咦!
擘破乾坤一玄牝,挐将日影挂林梢。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张道成的《临终偈》,体现了禅宗对生命本质和宇宙真理的深刻理解。从鉴赏角度来看,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深邃的禅意。
"七十四年命幻身,临行动众动群伦。"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生命的晚期,对尘世万象产生了深刻的领悟。他认识到自己的肉身不过是幻化的一瞬,而周围的动静、人伦纷扰,都在提醒他准备离开这个世界。这是一个对生命无常和虚幻性的深刻体认。
"鸣钟击鼓浑闲事,一点圆明不动真。"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时的心境。他听到了寺庙中传来钟声与鼓声,这些世俗的喧嚣对他来说已经是那么的平淡无奇。而他的内心却保持着清明和宁静,宛如一轮明月不为外界所动摇。这象征了禅修中的定力和智慧,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能保持一颗不动的心。
"咦!擘破乾坤一玄牝,挐将日影挂林梢。"
这两句诗人用了“咦”字来表达一种突然的悟到和惊叹。他似乎在说,他已经领悟到了宇宙间最深奥的秘密——那是一种超越世俗对立的统一体验。他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日影相连,挂在林梢之上,这是一种对自我与自然合一的象征。
总体来看,《临终偈》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对于生命、宇宙和禅宗真理的深刻领悟。他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每一个字眼都承载着对生死和存在本质的思考。这首诗不仅是诗人个人修为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禅宗文化的一个缩影。
堂堂玉立,看坐间挥麈,风生谈席。
相对竹林三四友,气压兰亭豪逸。
招隐诗中,登楼赋内,此恨无人识。
缺壶歌后,佩刀还向谁得。
何用三窟谋身,醉乡一笑,与元规尘隔。
好在辋川堪画处,写出高人椽笔。
云外舄凫,月边笙鹤,邂逅骑鲸白。
蟠桃会上,不为王母生客。
男儿堕地,便试教啼看,定知英物。
老去只追风月债,天地应空四壁。
黄石残书,赤松归去,不料头如雪。
子房何信,竟推何者为杰。
醉后一笑掀髯,狂歌拍手,四座清风发。
竹帛功名人安在,去去云鸿灭没。
枣下枯枝,黄金虚牝,此事真毫发。
豪吟轰饮,直须唤取明月。
高云上鹏鹗,大路展骅骝。
天风万里吹上,容易莫遮留。
把酒长亭烟雨,问讯西湖风月,梅老暗香浮。
更尽一杯酒,应忆旧时游。功名事,为霖雨,济川舟。
少试经纶,便尔老去合封侯。
季子他年佩印,庞统行看展骥,竹马候沙头。
富贵逼人甚,快揽黑貂裘。
梨园供奉曲,卿卿解、写入十三弦。
听促弹宝柱,暮催行雨,放娇银甲,春绕飞烟。
可人处、凤声啼玉碎,燕尾点波圆。
宜与画看,徽容妍丽,欲裁诗寄,莺思缠绵。
多情曾相遇,归舟字、梦里尚记游仙。
好倩钿床纤手,移近尊前。
尽何处教吹,玉箫明月,此情追忆,锦瑟华年。
多少旧愁新恨,知为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