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供奉曲,卿卿解、写入十三弦。
听促弹宝柱,暮催行雨,放娇银甲,春绕飞烟。
可人处、凤声啼玉碎,燕尾点波圆。
宜与画看,徽容妍丽,欲裁诗寄,莺思缠绵。
多情曾相遇,归舟字、梦里尚记游仙。
好倩钿床纤手,移近尊前。
尽何处教吹,玉箫明月,此情追忆,锦瑟华年。
多少旧愁新恨,知为谁传。
梨园供奉曲,卿卿解、写入十三弦。
听促弹宝柱,暮催行雨,放娇银甲,春绕飞烟。
可人处、凤声啼玉碎,燕尾点波圆。
宜与画看,徽容妍丽,欲裁诗寄,莺思缠绵。
多情曾相遇,归舟字、梦里尚记游仙。
好倩钿床纤手,移近尊前。
尽何处教吹,玉箫明月,此情追忆,锦瑟华年。
多少旧愁新恨,知为谁传。
这首元代张翥的《风流子·赏筝妓崔爱》是一首词,通过对筝乐的细腻描绘和对筝妓崔爱的赞美,展现了词人的艺术欣赏和情感寄托。词中“梨园供奉曲,卿卿解、写入十三弦”描绘了崔爱技艺高超,能将音乐之美融入筝曲之中。接下来通过“听促弹宝柱,暮催行雨,放娇银甲,春绕飞烟”展现了筝音的丰富变化,既有急促如雨滴,又有轻盈如春烟。
“凤声啼玉碎,燕尾点波圆”运用比喻,形容筝音如凤鸣般清脆,如燕尾划过水面般圆润。词人进一步表达了对崔爱的赞赏:“宜与画看,徽容妍丽,欲裁诗寄,莺思缠绵”,认为她的美丽和筝音一样引人入胜,令人想要以诗表达心中的情感。
“多情曾相遇,归舟字、梦里尚记游仙”回忆与崔爱的相遇,即使在梦中也难忘当时的美好。词人希望她能靠近自己,让筝声陪伴饮酒:“好倩钿床纤手,移近尊前”。接着,他想象着在月光下吹奏玉箫,追忆往昔的美好时光:“尽何处教吹,玉箫明月”。
最后,“此情追忆,锦瑟华年”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以及对旧愁新恨的感慨,“多少旧愁新恨,知为谁传”则流露出词人对这份情感无处寄托的惆怅。整体上,这首词以筝乐为媒介,抒发了词人对才艺出众的筝妓崔爱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