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翁何处访知音,涧水松风总是琴。
识得此中千古意,子期端合铸黄金。
两翁何处访知音,涧水松风总是琴。
识得此中千古意,子期端合铸黄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逸高士携琴访友的雅致场景,充满了浓郁的文人气息和超然物外的情怀。诗中的“两翁”形象生动,仿佛两位老友在山间溪畔,以自然界的涧水潺潺、松涛阵阵为伴奏,弹奏着心灵深处的知音之曲。这种情景不仅展现了他们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更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契合。
“涧水松风总是琴”,这句话巧妙地将自然界的景物与音乐相联系,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妙,如同天籁之音,是世间最纯粹的艺术表现。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音乐艺术的极高评价,表明了诗人对自然与艺术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理解。
“识得此中千古意,子期端合铸黄金。”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知音难遇的感慨以及对真正友谊价值的肯定。子期与伯牙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广为流传,成为知音相遇的典范。在这里,诗人认为能够理解并欣赏这种深邃意境的人,其价值堪比黄金,强调了知音之谊的珍贵和不可替代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富有哲理的表达,展现了文人墨客追求精神世界、渴望心灵交流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作品。
剖藕连丝,摘瓜伤蒂,寻思奈何。
怅无端触起,泪悬眼角,猛然惊醒,痛入心窝。
掌上周旋,怀中摸索,相像而今得见么。
伤怀甚,算钟情累我,薄命怜它。天呵惯把人磨。
料无计、将身脱爱河。
悔平时看待,几般错误,病中调剂,大抵蹉跎。
总角簪花,扶床寻姊,泡影匆匆一霎过。
歌当哭,叹柔肠断尽,泪已无多。
灯窗里,秋如水,商声飒飒侵入耳。
更声阑,角声酸,那堪辜负,清梦一衾寒。
砌虫切切如私语,似笑尘埃久相处。
启吾帏,揽吾衣,月朗宵深,时坐听荒鸡。
琴三弄,钟三动,长空去雁声相送。
谁家砧,捣人心,声声断续,只是费沈吟。
无边黄叶萧萧落,敲上荆扉声剥啄。
待重听,已天明,悲笳四起,驱马动连营。
银钩一曲,正别苑凄清,夜气如沐。
巧门弯环,怕共玉绳低触。
独自悄步花间,长被素娥偷瞩。
人静后,西厢影单,伴我幽独。
长安一片寒玉,有万户砧声,相对私祝。
别酒乍醒何处,柳岸风促。
夜久忽上梧梢,错认曙生林木。
池水畔,平明有人坐掬。
罗袜留香,锦囊遗恨,惹起后人遐思。
漫消魂、玉树临风,金莲贴地。
夜半无人私语,千古争传艳史。
问因何、一往深情如此。粉黛三千,楼台十二。
尽歌舞、朝朝暮暮,无那风流情味。道今日,登仙矣。
蜀道回车,吴宫成沼,天道本如斯耳。
又管甚、儿女牵情,英雄短气。
嬴得春花秋月,老向温柔乡里。
总不过、人生行乐而已。铜雀何存,锦帆长逝。
便江山、百世犹新,已伴秋萤木魅。呜咽甚,清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