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钩一曲,正别苑凄清,夜气如沐。
巧门弯环,怕共玉绳低触。
独自悄步花间,长被素娥偷瞩。
人静后,西厢影单,伴我幽独。
长安一片寒玉,有万户砧声,相对私祝。
别酒乍醒何处,柳岸风促。
夜久忽上梧梢,错认曙生林木。
池水畔,平明有人坐掬。
银钩一曲,正别苑凄清,夜气如沐。
巧门弯环,怕共玉绳低触。
独自悄步花间,长被素娥偷瞩。
人静后,西厢影单,伴我幽独。
长安一片寒玉,有万户砧声,相对私祝。
别酒乍醒何处,柳岸风促。
夜久忽上梧梢,错认曙生林木。
池水畔,平明有人坐掬。
这首《露华·残月》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王易所作,描绘了一幅秋夜月下独行的寂寥画面。诗人以"银钩一曲"起笔,形象地刻画了月牙儿的形状,营造出清冷的别苑氛围,仿佛夜间的空气都被洗涤得如沐清泉。"巧门弯环"暗示月光穿过门户的景象,而"怕共玉绳低触"则流露出诗人对月升过高的担忧,仿佛担心会打破这宁静。
在花丛中悄然漫步的诗人,引起了月宫仙子嫦娥的注目,更增添了孤独感。"西厢影单"和"伴我幽独"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只有月光与他为伴。接下来,诗人通过"长安一片寒玉",将视线投向远方的长安城,万家砧声交织,寄托着人们的思念与祝愿,也反映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挂念。
酒醒后的诗人迷失了方向,"柳岸风促"描绘了夜晚的风声,使他误以为天已破晓。然而,"夜久忽上梧梢"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他发现只是月升高而非黎明。最后,"池水畔,平明有人坐掬"以清晨的池边景象收尾,留下一丝希望与温暖,暗示有人可能在黎明前的静谧中等待或沉思。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月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既有孤独的沉思,又有对生活的期待和对家国的关怀。
捷径指终南,索价讥少室。
穷达岂无命,踏地胡不实。
之人吏海隅,所吐百未一。
夷涂澹无营,君其有终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