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来兴甲,宫中失委裘。
升朝君难靖,建刹母恩酬。
风物长千古,云山短发秋。
浮图三百尺,陟级望沧洲。
江上来兴甲,宫中失委裘。
升朝君难靖,建刹母恩酬。
风物长千古,云山短发秋。
浮图三百尺,陟级望沧洲。
这首诗描绘了报恩寺的壮丽景象与深厚的历史情感。首句“江上来兴甲,宫中失委裘”以江水的流动和宫廷的变迁起笔,暗喻历史的更迭与世事的无常。接着,“升朝君难靖,建刹母恩酬”则表达了对君主治理国家的不易以及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体现了诗人对社会伦理的深刻思考。
“风物长千古,云山短发秋”两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时间的永恒与生命的短暂,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历史长河中不变风物的感慨。最后,“浮图三百尺,陟级望沧洲”描绘了报恩寺高耸入云的佛塔,以及登高远眺时所见的广阔海景,既表现了建筑的雄伟,也寓意着心灵的开阔与对远方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美了报恩寺的宏伟与庄严,更蕴含了对历史、自然、社会与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浓艳初开小药栏,人人惆怅出长安。
风流却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
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
尽日南风似遗意,九疑猿鸟满山吟。
袁江猿鸟清,曾向此中行。
才子登科去,诸侯扫榻迎。
山藏明月浦,树绕白云城。
远想安亲后,秋风梦不惊。
璋公不出院,群木闭深居。
誓写一切经,欲向万卷馀。
挥毫散林鹊,研墨警池鱼。
音翻四句偈,字译五天书。
鸣钟竹阴晚,汲水桐花初。
雨气润衣钵,香烟泛庭除。
此地日清净,诸天应未如。
不知将锡杖,早晚蹑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