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莫要问如何,且卧牛衣醉浊醪。
仕已何妨三令尹,是非元自一东坡。
拾遗儿去看鱼笱,廷尉门荒设雀罗。
百卉不论红与紫,看花时少叶时多。
生涯莫要问如何,且卧牛衣醉浊醪。
仕已何妨三令尹,是非元自一东坡。
拾遗儿去看鱼笱,廷尉门荒设雀罗。
百卉不论红与紫,看花时少叶时多。
这首诗《偶题》由宋代诗人林希逸所作,以一种洒脱不羁的态度,描绘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世事的淡然态度。
首句“生涯莫要问如何,且卧牛衣醉浊醪”,开篇即展现出诗人对生活态度的豁达。他似乎在说,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不必去追问,只需像农夫一样,躺在简陋的牛衣中,饮着粗劣的酒,享受片刻的宁静与自在。这里运用了“牛衣”这一形象,既指简陋的衣物,也暗喻平凡的生活状态,通过饮酒来寻求心灵的慰藉,体现了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的低微以及对精神世界追求的重视。
接着,“仕已何妨三令尹,是非元自一东坡”,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官场和是非的看法。他认为,为官并不一定要做到高位,哪怕只是小小的县令,也能在自己的位置上有所作为。同时,对于是非的评价,他引用了苏轼(东坡)的例子,暗示即使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环境中,保持自我,坚守正直,也是一种智慧和勇气。这里借用了苏轼的典故,不仅增加了诗句的文化底蕴,也表达了诗人对苏轼人格魅力的欣赏和认同。
“拾遗儿去看鱼笱,廷尉门荒设雀罗”,这两句则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拾遗儿是古代负责收集散落物品的小吏,鱼笱是捕鱼的工具,廷尉门则是司法机关的大门,雀罗则是捕鸟的网。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实际上蕴含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他或许在说,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权力机构,其内部的运作和外部的影响,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最后,“百卉不论红与紫,看花时少叶时多”,这两句以自然界的景象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百花无论颜色如何,最终都会凋谢,这象征着世间万物皆有生灭,不应过于执着于表面的繁华或美丽。同时,诗人强调了观察事物时应兼顾其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就像看花时不仅要欣赏花朵的美丽,也要留意其生长的环境和过程。这种对事物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
综上所述,《偶题》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官场、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它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和态度,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众香天上梵仙宫,钟磬寥寥半碧空。
清景乍开松岭月,乱流长响石楼风。
山河杳映春云外,城阙参差茂树中。
欲尽出寻那可得,三千世界本无穷。
春山杜鹃来几日,夜啼南家复北家。
野人听此坐惆怅,恐畏踏落东园花。
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
欲归瀼西宅,阻此江浦深。
坏舟百版坼,峻岸复万寻。
篙工初一弃,恐泥劳寸心。
伫立东城隅,怅望高飞禽。
草堂乱悬圃,不隔昆崙岑。
昏浑衣裳外,旷绝同层阴。
园甘长成时,三寸如黄金。
诸侯旧上计,厥贡倾千林。
邦人不足重,所迫豪吏侵。
客居暂封殖,日夜偶瑶琴。
虚徐五株态,侧塞烦胸襟。
焉得辍两足,杖藜出岖嵚。
条流数翠实,偃息归碧浔。
拂拭乌皮几,喜闻樵牧音。
令儿快搔背,脱我头上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