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狮子林,应在无何有。
西天与震旦,不异反覆手。
倪子具善根,宿习摩竭受。
苍苍图树石,了了离尘垢。
声彻大千界,如是狮子吼。
借问狮子林,应在无何有。
西天与震旦,不异反覆手。
倪子具善根,宿习摩竭受。
苍苍图树石,了了离尘垢。
声彻大千界,如是狮子吼。
这首诗以倪瓒的《狮子林图》为背景,描绘了一幅超脱尘世、静谧深远的画面。诗人以“借问狮子林,应在无何有”开篇,巧妙地将狮子林置于一个超越现实的空间之中,暗示其神秘与超凡脱俗。接着,“西天与震旦,不异反覆手”一句,运用对比手法,强调狮子林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如同翻手之间,展现出其独特的存在感和普遍性。
“倪子具善根,宿习摩竭受”是对画家倪瓒的赞美,认为他具有深厚的善根,其作品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摩竭陀国(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的佛教文化。这不仅赞扬了倪瓒的艺术造诣,也暗示了《狮子林图》中蕴含的深刻禅意。
“苍苍图树石,了了离尘垢”描绘了画面中的树木与岩石,它们在画中呈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纯净与宁静,仿佛远离了尘世的纷扰,达到了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声彻大千界,如是狮子吼”则是对狮子林图所传达的精神境界的总结。狮子吼在佛教中象征着智慧与力量的展现,此处比喻倪瓒的作品如同狮子吼一般,穿透了宇宙的每一个角落,传递出深邃的智慧与强大的精神力量。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寓意,展现了《狮子林图》背后的精神世界,以及对画家艺术成就的高度评价。
山体本至静,仁体亦如之。
乐者有深味,鲁论无费辞。
目玩唯自得,心契若有期。
逝川同一旨,妙理无容窥。
刘公本好古,雅志非好奇。
诸君为著语,殆类爱山诗。
泉石涵清思,松柏媚幽姿。
古来山中人,此道未必知。
蜡屐毋乃癖,拄笏殆成痴。
独有首阳高,薇苦甘如饴。
得仁即无怨,千载真吾师。
君子与义,小人与利;与义日兴,与利日废。
君子尚德,小人尚力;尚德树恩,尚力树敌。
君子作福,小人作威;作福福至,作威祸随。
君子乐善,小人乐恶;乐恶恶至,乐善善归。
君子好誉,小人好毁;好毁人怒,好誉人喜。
君子思兴,小人思坏;思兴召祥,思坏召怪。
君子好与,小人好求;好与多喜,好求多忧。
君子好生,小人好杀;好生道行,好杀道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