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体本至静,仁体亦如之。
乐者有深味,鲁论无费辞。
目玩唯自得,心契若有期。
逝川同一旨,妙理无容窥。
刘公本好古,雅志非好奇。
诸君为著语,殆类爱山诗。
泉石涵清思,松柏媚幽姿。
古来山中人,此道未必知。
蜡屐毋乃癖,拄笏殆成痴。
独有首阳高,薇苦甘如饴。
得仁即无怨,千载真吾师。
山体本至静,仁体亦如之。
乐者有深味,鲁论无费辞。
目玩唯自得,心契若有期。
逝川同一旨,妙理无容窥。
刘公本好古,雅志非好奇。
诸君为著语,殆类爱山诗。
泉石涵清思,松柏媚幽姿。
古来山中人,此道未必知。
蜡屐毋乃癖,拄笏殆成痴。
独有首阳高,薇苦甘如饴。
得仁即无怨,千载真吾师。
这首诗是宋代末年至元初诗人陆文圭为友人刘君符所作的山水诗,以乐山为题,表达了对自然和仁德的深深感悟。诗人首先赞美山体的宁静与仁德的相似性,认为快乐有深层含义,孔子的教诲富有深意。他欣赏山中美景,心灵与之契合,认为山川的哲理难以穷尽。
接着,诗人称赞刘君符喜好古风,其志趣高尚而非追求新奇。他认为朋友们的赞誉可能类似赞美山川的诗歌,强调了山中的清思与松柏的幽雅姿态。然而,诗人也指出,古往今来的隐士们可能并未完全理解这种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诗人以“蜡屐”和“拄笏”的典故,暗示刘君符对山林的热爱近乎痴迷,甚至到了忘我境地。最后,诗人推崇首阳山隐士的清贫生活,认为薇菜虽苦,但对刘君符来说却如同甘甜的蜜糖。他从刘君符身上看到了对仁德的追求,认为这种得到仁德的人不会有怨言,刘君符是值得尊敬的千年楷模。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水之美和对仁德的崇尚,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赏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游遍诸峰欲晚霞,倦投野寺觅煎茶。
更无一个残僧在,归路却投田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