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村后村溪水涸,大树小树梅花开。
一双野鹤避人去,四壁云山傍马来。
前村后村溪水涸,大树小树梅花开。
一双野鹤避人去,四壁云山傍马来。
这首诗描绘了山间行进时所见的自然美景与宁静氛围。首句“前村后村溪水涸”,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山间村落的静谧景象,溪水干涸,暗示着季节的变化或是雨水的稀少,营造了一种略带萧瑟的背景。接着,“大树小树梅花开”一句,笔锋一转,以“梅花开”这一生机勃勃的景象,为画面注入了活力与希望,梅花作为冬春之交的象征,不仅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也寓意着坚韧与高洁。
“一双野鹤避人去”描绘了一幅动态的画面,野鹤在人的接近下迅速飞离,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野鹤的自由自在,同时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类应尊重并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最后,“四壁云山傍马来”则将视角拉远,以“云山”和“马”作为意象,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与深度,云山环绕,马儿悠闲地行走,构成了一幅壮丽而宁静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与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山间行进时的自然风光与内心感受,既有对自然美的赞叹,也蕴含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七月中气后,金与火交争。
一闻白雪唱,暑退清风生。
碧树未摇落,寒蝉始悲鸣。
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
疏受老慵出,刘桢疾未平。
何人伴公醉,新月上宫城。
烟景冷苍茫,秋深夜夜霜。
为思池上酌,先觉瓮头香。
未暇倾巾漉,还应染指尝。
醍醐惭气味,琥珀让晶光。
若许陪歌席,须容散道场。
月终斋戒毕,犹及菊花黄。
忆抛印绶辞吴郡,衰病当时已有余。
今日贺君兼自喜,八回看换旧铜鱼。
[予自罢苏州及兹,换八刺史也。
]馆娃宫深春日长,乌鹊桥高秋夜凉。
[馆娃宫,今灵岩寺也。
乌鹊桥在苏州南门。
]风月不知人世变,奉君直似奉吴王。
冠栉心多懒,逢迎兴渐微。
况当时热甚,幸遇客来稀。
湿洒池边地,凉开竹下扉。
露床青篾簟,风架白蕉衣。
院静留僧宿,楼空放妓归。
衰残强欢宴,此事久知非。
水斋岁久渐荒芜,自愧甘棠无一株。
新酒客来方宴饮,旧堂主在重欢娱。
莫言杨柳枝空老,直至樱桃树已枯。
[府妓有歌杨柳枝曲者,因以名焉。
府西有樱桃厅,因树为名,今树亦枯也。
]从我到君十一尹,相看自置府来无。
[自予罢后,至中丞凡十一尹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