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慢时将弃,逢迎世所称。
归与从汉水,去矣学于陵。
鹤唳闻青野,猿吟出紫藤。
君看山谷士,未必尽无能。
懒慢时将弃,逢迎世所称。
归与从汉水,去矣学于陵。
鹤唳闻青野,猿吟出紫藤。
君看山谷士,未必尽无能。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回归自然,远离世俗的懒散与自由之感。首句“懒慢时将弃”,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繁琐的厌倦,选择放弃那些束缚心灵的事物。接着,“逢迎世所称”则反映了诗人对于迎合世俗、追求名利的态度持有批判和不屑。诗人渴望的是“归与从汉水,去矣学于陵”的生活状态,即像古代隐士一样,远离尘嚣,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后两句“鹤唳闻青野,猿吟出紫藤”通过自然界的生动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向往的隐逸生活氛围。鹤唳与猿吟,是自然界中高洁与自由的象征,它们在青野与紫藤间自由鸣叫,展现了诗人理想中的和谐与宁静。
最后,“君看山谷士,未必尽无能”则表达了诗人对传统隐士形象的反思。他并不认为隐士都是无能之人,而是强调了隐士们可能拥有不同于世俗的智慧与能力,只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来实现自我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由、自然与内在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对传统隐逸生活的独特见解。
龙眠居士画六马,神妙不在曹韩下。
始信天闲有六龙,毛骨奇权汗流赭。
凤头锦膊狮子花,雄俊岂待奚奴誇。
腾霜叱拨好头赤,驭气竞欲追风沙。
超骧一个玉蝴蝶,蹄如踣铁眼赫赫。
直恐翩翩便飞去,一点春风正扬鬣。
君不见宁王画马花萼楼,四海八荒无事秋。
玉面之骢忽变化,开元天子爱之亦莫留。
乃知龙媒矫矫不世出,自是龙池飞霹雳。
汉家封疆既混一,天马西来劳贡锡。
海宇清平忘战敌,呜呼海宇清平忘战敌。
老干浑苔,虬枝缀玉,此花端的幽独。
江南江北风光,谱入徐熙画幅。
横陈纸帐,抵多少、水边篱落。
再添个、翠羽幽禽,抵得缟衣孤鹤。
香扑簌、粉光淡薄。红一抹、脂痕绰约。
写来笔底精神,转忆旧游东阁。
黄昏清境,称高眠、绝尘远俗。
听枝头、翠羽啾嘈,早已参横月落。
朅来闲眺,恰天风御我,穿云而上。
昨夜山中新雨过,万壑千岩奔放。
清不迷烟,白还若霰,一涧潺潺响。
衣襟沾湿,扑来诗思飞荡。
亭外鸟唤醍醐,堪同觞咏,好和归樵唱。
石壁为屏苔作席,更有松阴如帐。
林果供肴,岩泉酿酒,也可充吟脏。
山灵休笑,尘外谁是清旷。
绿云迷望,系吟舟人在,藕花香里。
摇曳舞衣浑不定,挹取满襟凉意。
素影凌波,清芬入梦,都把铅华洗。
千枝玉立,四围烟水无际。
当此小集裙钗,碧筒唤饮,几度吟笺理。
世外软红吹不到,消受湖天风味。
瑟瑟惊秋,亭亭写照,送到斜阳未。
渔舟归晚,沙边鸥鹭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