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境上曾亲历,五老峰前亦屡过。
不似三山殊媚好,何须千仞极嵯峨。
翠围宛似屏间画,绿折全如水上波。
况与沧江苦相近,见来心眼定如何。
九华境上曾亲历,五老峰前亦屡过。
不似三山殊媚好,何须千仞极嵯峨。
翠围宛似屏间画,绿折全如水上波。
况与沧江苦相近,见来心眼定如何。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深切感受和独特的情感寄托。"九华境上曾亲历,五老峰前亦屡过"表明诗人对这些地方有着深刻的个人体验,这些景点在他心中留下了印记。
"不似三山殊媚好,何须千仞极嵯峨"中的“三山”或许指代某一特定的山峰,也可能是对多个山脉的统称。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景物之美有着独到的见解,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高峻险峻,更注重内涵的风致。
"翠围宛似屏间画,绿折全如水上波"中,“翠围”和“绿折”生动地描绘了山峦的颜色变化以及树木随风摇曳的情景。这些形象化的语言让人仿佛能见到诗人眼中的那片翠绿,感受到那份清新。
"况与沧江苦相近,见来心眼定如何"中“沧江”常常被用作表达忧愁、寂寞之情的意象。诗人通过提及自己与这条河流的亲密接触,似乎在向读者传递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内心感受。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不失丰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观点。
夏雨下数尺,流水满池泓。
虾蟆为得时,昼夜鸣不停。
几日饱欲死,腹圆如罂瓶。
巨吻自开阖,短项或缩盈。
时于土坎间,突出两眼睛。
是何痴形骸,能吐恶音声。
嗟哉尔肉膻,不中为牺牲。
嗟哉尔声粗,不中和人情。
殊不自量力,更欲睥睨横海之鳣鲸。
自谓天地间,独驰善鸣名。
万物聒皆龏,不知钟鼓钦钦,雷霆闳闳。
应龙戢脑入海底,凤凰举翼摩青冥。
此时各默默,以避虾蟆鸣。
何时雨歇水泽涸,青臭泥中露丑形。
失水无能为,两脚不解行。
乾渴以至死,尽把枯壳填土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