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寺春松翠出墙,四邻峰态映方方。
博山垆是炎刘物,古佛前消一炷香。
隔寺春松翠出墙,四邻峰态映方方。
博山垆是炎刘物,古佛前消一炷香。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庄严的寺庙景象。首句“隔寺春松翠出墙”,以春天的翠绿松树作为切入点,巧妙地将视线引向了寺庙的围墙之外,暗示着寺庙内同样有着生机勃勃的景致。接着,“四邻峰态映方方”,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将寺庙置于群山环抱之中,通过“映方方”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山峰的形态各异,也隐含了寺庙在自然环境中的和谐与融合。
“博山垆是炎刘物”,这里的“博山垆”指的是博山炉,古代用于焚香的器具,常出现在文人雅士的生活中,象征着高雅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炎刘物”则借指汉朝的遗物,这里使用典故,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追思和敬仰。最后一句“古佛前消一炷香”,点明了寺庙的核心——佛像前的一柱香,不仅体现了信徒的虔诚,也是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寺庙内外景致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深情回顾,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庄重的氛围,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的佳作。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
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
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
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盟鸥沙。
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发愁濛濛,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湘东山水有清辉,袁水词人得意归。
几府争驰毛义檄,一乡看侍老莱衣。
筵开灞岸临清浅,路去蓝关入翠微。
想到宜阳更无事,并将欢庆奉庭闱。
来时犹暑服,今已露漫漫。
多雨逢初霁,深秋生夜寒。
投人心似切,为客事皆难。
何处无留滞,谁能暂问看。
少皞开宫行帝业,无刃金风剪红叶。
雁别边沙入暖云,蛩辞败草鸣香閤。
有客为儒二十霜,酣歌郢雪时飘扬。
不甘长在诸生下,束书携剑离家乡。
利爪韝上鹰,雄文雾中豹。
可堪长与乌鸢噪,是宜摩碧汉以遐飞。
出南山而远蹈,况今大朝公道。
天子文明,团团月树悬青青。
燕中有马如龙行,不换黄金无骏名。
荆山有玉犹在璞,未遇良工虚掷鹊。
一壶清酒酌离情,休向嵩中随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