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树穿榕是木棉,人家多在海门边。
初晴雨气犹含日,乍暖春阴尚作烟。
树树穿榕是木棉,人家多在海门边。
初晴雨气犹含日,乍暖春阴尚作烟。
这首诗描绘了明末清初时期,望茭塘海滨诸村的景象,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首句“树树穿榕是木棉”,开篇即以“穿榕”与“木棉”两种植物为切入点,巧妙地勾勒出海滨村落的自然风貌。木棉树高大挺拔,穿插于榕树之间,不仅丰富了视觉层次,也暗示了当地丰富的植被资源和生态多样性。
次句“人家多在海门边”,点明了村落的位置——靠近大海。这样的地理环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也为村民的生活带来了独特的海洋文化气息。
第三句“初晴雨气犹含日”,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景象。雨后的空气清新湿润,阳光透过云层,与残留的雨气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宁静的氛围。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隐喻着生活的希望与新生。
最后一句“乍暖春阴尚作烟”,则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气息。乍暖还寒的季节里,春阴如同轻烟般弥漫,既表现了天气的微妙变化,也象征着生命的力量与活力。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美好。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写,展现了海滨村落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蕴含了对生活、自然与希望的深刻感悟。
练挂河源夜欲流,略无云物碍双眸。
有时长恨菱花破,今夕何须玉斧修。
五载重逢馀闰岁,百年几见两中秋。
更舒望海亭东啸,细把穷乡令节酬。
滥觞学沧溟,弗至吾弗已。
九仞规成功,弗成吾弗止。
方其未至时,傍睨岂知此。
及其既成后,岂暇顾傍睨。
或云山既高,我则揆诸理。
或云海未深,我则反诸己。
所立固先定,所诣孰能尼。
刻瓜大如斗,浅诺复轻唯。
甚者反自画,不则中道弛。
傲然曰山海,不了可斋耻。
可斋何人斯,故家振番水。
束发读父书,介特固若是。
幼蒙玉堂印,壮授盘洲记。
至于自肯时,不见两君子。
黄河可为带,太山可如砺。
悠然君子心,无同亦无异。
一年明月在中秋,数日阴云不奈愁。
忽喜新晴转书室,极知清夜照歌楼。
醉当弄影如坡老,诗就撞钟忆贯休。
千里故人应若此,吾生常好更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