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明月在中秋,数日阴云不奈愁。
忽喜新晴转书室,极知清夜照歌楼。
醉当弄影如坡老,诗就撞钟忆贯休。
千里故人应若此,吾生常好更何求。
一年明月在中秋,数日阴云不奈愁。
忽喜新晴转书室,极知清夜照歌楼。
醉当弄影如坡老,诗就撞钟忆贯休。
千里故人应若此,吾生常好更何求。
这首诗《中秋呈潘德久》是宋代诗人韩淲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秋佳节的月色与诗人的情感交织。
首句“一年明月在中秋”点明了主题,将中秋之夜的满月比喻为一年中最为明亮的月光,表达了对中秋佳节的期待和对月色的赞美。接着,“数日阴云不奈愁”则以阴云遮蔽月光的景象,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愁绪,暗示了节日之前的等待与期盼。
“忽喜新晴转书室,极知清夜照歌楼”两句,诗人由阴转晴的喜悦溢于言表,不仅是因为天气的好转,更是因为心中那份对美好事物的渴望终于得以实现。清冷的夜晚,月光照耀下的书室与歌楼,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诗意的氛围。
“醉当弄影如坡老,诗就撞钟忆贯休”运用典故,将自己与苏东坡、贯休两位古代文人的形象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借酒抒怀、以诗会友的情趣,同时也流露出对古人风范的仰慕之情。
最后,“千里故人应若此,吾生常好更何求”一句,诗人以宽广的胸怀,想象着千里之外的故人此刻也正享受着同样的月色美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满足感,似乎在说,对于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月色的变化和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展现了中秋佳节独特的魅力,以及诗人对自然美、友情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声短棹,柳色长条,无花但觉风香。
万境天开,逸兴纵我清狂。
白鸥更闲似我,趁平芜、飞过斜阳。
重叹息,却如何不□,梦里黄粱。
一自三高非旧,把诗囊酒具,千古凄凉。
近日烟波,乐事尽逐渔忙。
山横洞庭夜月,似潇湘、不似潇湘。
归未得,数清游、多在水乡。
跨匹马、东瀛烟树。转首十年,旅愁无数。
此日重逢,故人犹记旧游否。雨今云古。
更秉烛、浑疑梦语。衮衮登台,叹野老、白头如许。
归去。问当初鸥鹭。几度西湖霜露。漂流最苦。
便一似、断蓬飞絮。
情可恨、独棹扁舟,浩歌向、清风来处。
有多少相思,都在一声南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