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声唤渡河者三,出师未捷身先死;
惨剧与遁初为二,救国何妨血再流。
大声唤渡河者三,出师未捷身先死;
惨剧与遁初为二,救国何妨血再流。
这首诗是高旭在清末近现代初时期所作,名为《挽陈其美联》。诗中表达了对陈其联的深切哀悼和对其为国捐躯精神的高度赞扬。
首句“大声唤渡河者三”,以“大声”唤起人们对渡河者的关注,隐喻陈其联为国家和民族的渡河者,他勇敢地承担起带领国家渡过难关的责任。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一句,揭示了陈其联最终未能实现其宏伟目标,便英年早逝的悲剧命运,表达了对英雄早逝的深深惋惜。
接下来的“惨剧与遁初为二”,进一步强调了陈其联牺牲的悲壮与无奈。这里的“惨剧”指他的牺牲,“遁初为二”可能暗含了他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以及最终选择牺牲的决心。这句诗不仅描绘了陈其联牺牲的场景,也体现了他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
最后一句“救国何妨血再流”,直接表达了对陈其联为国捐躯行为的崇高评价。这句话意味着为了国家的救亡图存,不惜再次付出鲜血,展现了陈其联及其同僚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勇于献身的精神。这种视死如归的气概,是对陈其联及其他革命志士英勇事迹的最高赞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深情的笔触,不仅哀悼了陈其联的不幸离世,更颂扬了他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伟大精神,体现了诗人对英雄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崇敬之情。
长物君余几。数平生、不忘久要,石交难弃。
一别何年如坠雨,想有四方之志。
肯坐守、青毡而已。
长揖尊前重相见,奉金钱、谁赎萧天子。
空怅望,隔烟水。而今赵璧真完矣。
更连城、无须十五,有人高谊。
为爱夷门诗画好,有挟来求一纸。
只还了、索逋仍至。
惜少名姬纤纤捧,费山斋、清供添湘几。
永宝用,此侯氏。
春院百花竞,桦烛夜筵烧。
海棠一树凝艳,的的向人娇。
揭起深沉帘幕,拥出吴姬十六,吹裂紫琼箫。
酒醒在何处,别恨压轻舠。四天青,孤月白,晓星高。
宿鸦惊舞烟际,露滴绿杨条。
独自此情谁展,回首玉楼天远,清泪洒江潮。
翻羡红绫束,常抱美人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