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斜风,上元灯火还空过。下帘孤坐。
老去知因果。风月词情,冷落教谁和。今忘我。
静中看破。万事空花堕。
细雨斜风,上元灯火还空过。下帘孤坐。
老去知因果。风月词情,冷落教谁和。今忘我。
静中看破。万事空花堕。
这首《点绛唇》由宋代诗人曾觌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季节,细雨斜风中的寂寥景象。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时光流转、世事无常的深刻哲思。
“细雨斜风”,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细雨绵绵,斜风轻拂,这样的天气往往让人感到孤独与忧郁。紧接着,“上元灯火还空过”一句,将节日的热闹与此刻的空寂形成鲜明对比,上元节本是欢庆团圆的日子,而今却只有灯火独自闪烁,无人欣赏,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下帘孤坐。老去知因果。”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感。帘子放下,独坐室内,岁月流逝,人至晚年,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似乎明白了命运的因果循环。这里的“老去知因果”,既是对个人经历的感慨,也暗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风月词情,冷落教谁和。”词人以“风月”二字,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相联,表达了即使在如此美好的景致中,也难以寻得共鸣或理解的孤独。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隐喻,暗示着在冷漠的世界里,寻求心灵慰藉的艰难。
最后,“今忘我。静中看破。万事空花堕。”词人通过“今忘我”的自我反思,达到了一种超脱的状态,在静默中洞察了人生的真谛——一切如梦幻泡影,终将归于虚无。这一句不仅揭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也传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世间万物无常变化的接纳与释然。
综上所述,《点绛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词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生命、时间、因果关系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
昨日之热未为热,凉风颇随团扇发。
今日之热不可言,西山火炎尘障天。
高楼坚坐若燔炙,常恐秋到无夤缘。
与君相从今几日,欲度一日如长年。
忆昔京城值秋雨,人家邂逅得细语。
不愁归舍少薪米,且喜尊前好宾主。
去年君自云中归,隔巷寻君相劳苦。
是时强虏在城下,耳犹厌听贼营鼓。
岂知丧乱到江南,同向宣城过残暑。
晚来一雨天遂凉,便思约君来对床。
床前适有新酒熟,君醉可舞吾能狂。
醉中谈天亦未妨,回船吴中君勿忙。
新春款南园,积雨寒不歇。
起望海陵城,幸未还往缺。
闻公得安还,未放车轨折。
毫端倒江海,胸次湛明月。
东风片帆来,乃复为此别。
田园到荒芜,岁事有曲折。
不见南山松,高卧拥霜雪。
鬓髯凛可畏,此岂念容悦。
愿公考其然,一向鼻头说。
小炉方鼎蛙蚓鸣,那知帘外东风惊。
乱云初破盘凤影,缺月半堕春江明。
已驱簿领出门去,更洗肝肺令愁醒。
大碑古字久寂寞,高堂素壁空峥嵘。
坐看光焰扫尘土,便觉冰霰临窗屏。
文章断绝生气在,妙句直欲无兰亭。
峄山野火烧欲尽,瘗鹤半在江中陵。
不知此书更奇古,反覆餍饫无讥评。
山精地神肯爱护,至今欧虞来乞灵。
要令石鼓举吉日,不必细字临黄庭。
生平访古少如意,对此自足忘经营。
世间儿女争媚好,纸上姓名谁重轻。
迩来半月得坚坐,一室当行千里程。
南楼灯火漫明灭,北里笙竽频送迎。
儒生事业了不恶,故人浮沈吾懒听。
更阑更自取书读,唤起奴仆寻短檠。
《正月十五日试院中烹茶因阅溪碑》【宋·吕本中】小炉方鼎蛙蚓鸣,那知帘外东风惊。乱云初破盘凤影,缺月半堕春江明。已驱簿领出门去,更洗肝肺令愁醒。大碑古字久寂寞,高堂素壁空峥嵘。坐看光焰扫尘土,便觉冰霰临窗屏。文章断绝生气在,妙句直欲无兰亭。峄山野火烧欲尽,瘗鹤半在江中陵。不知此书更奇古,反覆餍饫无讥评。山精地神肯爱护,至今欧虞来乞灵。要令石鼓举吉日,不必细字临黄庭。生平访古少如意,对此自足忘经营。世间儿女争媚好,纸上姓名谁重轻。迩来半月得坚坐,一室当行千里程。南楼灯火漫明灭,北里笙竽频送迎。儒生事业了不恶,故人浮沈吾懒听。更阑更自取书读,唤起奴仆寻短檠。
https://shici.929r.com/shici/eQ6u2uVJn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