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衫慈母手亲缝,忍使门闾望眼空。
让我一廛三径外,哭君两代十年中。
文章抗手无馀子,得失惊心问塞翁。
剩有西江明月好,照他魂魄到江东。
征衫慈母手亲缝,忍使门闾望眼空。
让我一廛三径外,哭君两代十年中。
文章抗手无馀子,得失惊心问塞翁。
剩有西江明月好,照他魂魄到江东。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张洵佳所作的《哭同学章绍庭孝廉二首(其二)》。诗中充满了对亡友的深切哀悼与怀念之情。
首句“征衫慈母手亲缝”,以一件由母亲亲手缝制的行装起笔,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温情与回忆的场景中。慈母的爱与关怀,通过衣物这一载体,跨越时空,成为连接生者与逝者的纽带。
“忍使门闾望眼空”一句,表达了对逝者家人思念之情的同情与理解。在亲人离世后,家门似乎失去了往日的热闹与温暖,只剩下亲人期盼的目光,空洞而无助。
“让我一廛三径外,哭君两代十年中”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亡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人仿佛置身于亡友的墓地之外,心中满是对亡友的哀思与怀念,这份情感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持续了两代人长达十年之久。
“文章抗手无馀子,得失惊心问塞翁”则从亡友的才华与人生经历入手,表达了对亡友才能的敬佩和对其命运的感慨。亡友的文章成就无人能及,但人生的起伏却让人心生感慨,如同塞翁失马,得失之间,难以预料。
最后,“剩有西江明月好,照他魂魄到江东”两句,以自然景象寄托哀思,想象亡友的灵魂在月光的照耀下,得以安息于江东。西江的明月,不仅象征着永恒与美好,也成为了连接生者与逝者的情感桥梁,传递着对亡友的深深怀念与祝福。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亡友的哀悼与怀念,展现了深厚的友情与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我识康庐面,亦抚终南背。
平生爱山心,于此可无悔。
晚归古会稽,开门与山对。
奇峰绾髻鬟,横岭扫眉黛。
岂亦念孤愁,一日变万态。
风月娱朝夕,云烟阅明晦。
一洗故乡悲,更益吾庐爱。
东偏得山多,寝食鲜不在。
宁无度世人,谈笑见英概。
御风倘可留,为我倾玉瀣。
平生好大忽琐细,焚香读书户常闭。
少年曾预老聃役,晚岁欲挹浮丘袂。
力探玄门穷众妙,肯学阴谋画奇计。
言狂不独人共排,志大仍忧后难继。
君看淡扫出茧眉,岂比一尺春风髻。
著书勿恤饱蠹鱼,会有子云生后世。
今年一冬晴日多,草木萌甲风气和。
百钱布被未议赎,老翁曝背儿行歌。
吾侪小人虑不远,积雪苦寒来岂晚。
青天方行三尺乌,不料黑云高?嵼。
明朝雪恶冻复饿,儿啼颊皴翁噤卧。
九重巍巍那得知,阁门催班百官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