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登高节,相为吊古游。
砧声吴苑暮,雁影太湖秋。
得句频催和,行杯更旅酬。
风流堪入画,妙手学营邱。
偶遇登高节,相为吊古游。
砧声吴苑暮,雁影太湖秋。
得句频催和,行杯更旅酬。
风流堪入画,妙手学营邱。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重阳节时登高远眺,缅怀古人的情景。首联“偶遇登高节,相为吊古游”点明了时间与活动,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思。颔联“砧声吴苑暮,雁影太湖秋”通过晚上的捣衣声和秋天南飞的大雁,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宁静的氛围,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历史感的画面中。颈联“得句频催和,行杯更旅酬”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互动,他们即兴赋诗,举杯畅饮,体现了文人雅集的风范。尾联“风流堪入画,妙手学营邱”赞美了这种风雅的生活方式,暗示着这样的场景可以成为一幅美妙的画卷,而“营邱”则是宋代画家范宽的字,进一步强调了艺术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整体而言,此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登高赏景图,还蕴含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叉手者谁,合掌者谁,击拳者谁。
只这些伎俩,人犹错会,无为妙理,孰解操持。
我为诸公,分明举似,老子瞿昙即仲尼。
思今古,有千贤万圣,总是人为。可怜后学无知。
辨是是非非没了期。
况天地与人,一源分判,道儒释子,一理何疑。
见性明心,穷微至命,为佛为仙只在伊。
功成后,但殊途异派,到底同归。
前度刘郎,重来访、玄都燕麦。
回首地、暗香销尽,暮云低碧。
啼鸟犹知人怅望,东风不管花狼籍。
又凄凄、红雨夕阳中,空相忆。繁华梦,浑无迹。
丹青笔,还留得。恍一枝常见,故园春色。
尘世事多吾欲避,武陵路远谁能觅。
但有山、可隐便须归,栽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