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得桥行心亦行,莫教孤负见贫僧。
不因通济何如此,暗室千年忽遇灯。
若得桥行心亦行,莫教孤负见贫僧。
不因通济何如此,暗室千年忽遇灯。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印肃所作的《偈颂十四首》中的第三首。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佛法的感悟和对僧侣生活的理解。首句“若得桥行心亦行”,形象地比喻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行动的同步,强调了内心的清净与行为的合一。接着,“莫教孤负见贫僧”表达了对遇见贫困僧人的珍视,暗示了对他人的慈悲与尊重。
后两句“不因通济何如此,暗室千年忽遇灯”,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济"可能指的是帮助他人或佛法上的开示,"暗室"则象征着困境或内心的黑暗。诗人认为,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帮助和启发他人,那么即使身处困境,遇见佛法之光(灯)也显得格外珍贵。整首诗寓含了禅宗的智慧,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慈悲和智慧,照亮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